女性口述记忆与社会性别:贺萧笔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改革的革命叙事与记忆塑造
更新日期:2025-01-09     浏览次数:8
核心提示:审稿意见一、总体评价《女性口述记忆与社会性别:贺萧笔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改革的革命叙事与记忆塑造》一文深入探讨了美国学者贺萧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

审稿意见

一、总体评价

《女性口述记忆与社会性别:贺萧笔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改革的革命叙事与记忆塑造》一文深入探讨了美国学者贺萧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其著作《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中运用的口述史方法和性别视角,对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的生活记忆与革命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资料详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然而,文章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具体审稿意见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对贺萧的研究背景和学术贡献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但略显简略。建议作者进一步丰富引言内容,包括贺萧在妇女史研究领域的地位、其研究方法和视角的独特性,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文献综述
文章在文献综述部分提及了琼·凯莉等学者的研究,但未能充分展示这些研究与贺萧研究的关联性和对比性。建议作者加强文献综述的深度和广度,详细分析前人在妇女史、口述史和记忆研究方面的成果,并明确指出贺萧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之处。

研究方法与理论
(1)妇女口述史部分:文章对妇女口述史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但未能详细介绍贺萧在《记忆的性别》中具体如何运用口述史方法。建议作者增加对贺萧口述史实践的具体描述,包括访谈对象的选择、访谈过程、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等。

(2)社会性别理论与记忆理论部分:文章对社会性别理论和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进行了概述,但未能充分展示这些理论在贺萧研究中的应用。建议作者结合贺萧的著作,详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帮助她揭示农村妇女的记忆与言说,以及这些记忆如何与革命叙事产生张力与联系。

贺萧妇女史著作分析
(1)性别化视角下的记忆塑造部分:文章对贺萧如何通过性别化视角分析农村妇女的记忆进行了阐述,但未能充分展示这些记忆如何反映社会性别制度和权力关系。建议作者增加对贺萧如何揭示农村妇女在集体化过程中的性别角色、身份认同和权力关系的分析。

(2)妇女口述史打破“他者”对“她们”的叙事部分:文章强调了妇女口述史在打破官方叙事中的重要性,但未能充分展示贺萧如何通过妇女的口述资料重构历史。建议作者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贺萧如何运用妇女的口述资料揭示被边缘化的农村妇女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

结论与展望
结论部分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但未能充分提炼出贺萧研究的学术贡献和文化意义。建议作者进一步提炼结论,明确指出贺萧研究在妇女史、口述史和记忆研究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并展望其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潜力。

语言表达与文献引用
文章语言表达流畅,但部分段落存在表述冗余或不够精确的问题。建议作者对文章进行仔细校对和润色,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炼性。同时,文献引用较为规范,但建议增加近五年的相关文献引用,以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三、审稿建议

丰富引言内容:增加对贺萧研究背景、学术贡献和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的介绍。
加强文献综述:深入分析前人在妇女史、口述史和记忆研究方面的成果,明确贺萧研究的创新点和突破之处。
细化研究方法与理论应用:结合贺萧的著作,详细分析她如何运用口述史方法、社会性别理论和记忆理论进行研究。
深化贺萧妇女史著作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贺萧如何通过性别化视角和妇女口述资料揭示农村妇女的记忆与言说。
提炼结论与展望:进一步提炼贺萧研究的学术贡献和文化意义,展望其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潜力。
优化语言表达与文献引用:仔细校对和润色文章,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炼性;增加近五年的相关文献引用,反映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上所述,《女性口述记忆与社会性别:贺萧笔下20世纪50年代中国改革的革命叙事与记忆塑造》一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但在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理论应用、贺萧妇女史著作分析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希望作者能够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期发表一篇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