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稿意见
一、总体评价
郝瀚副教授的论文《高校科学技术类课程中的“科技自强”价值塑造——以“车用能源概论”课程为例》以清华大学“车用能源概论”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了科学技术类课程中如何实施“科技自强”价值塑造的问题。文章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适合在《北京教育(高教)》上发表,以促进高等教育领域内课程思政建设的交流与讨论。
二、具体优点
选题意义:文章选题紧扣时代脉搏,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科学技术类课程普遍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的问题,提出了以“汽车强国梦”为主题的价值塑造体系,这一选题对于推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具有科技自强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框架:文章构建了以“现象认知、原因剖析、系统完善”为基本遵循的价值塑造体系,并抓住了“中国汽车能够做好”、“中国汽车为什么能做好”、“中国汽车如何做的更好”三个关键逻辑环,形成了逐层递进、互为支撑的价值塑造链条。这一理论框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实证分析:文章通过清华大学“车用能源概论”课程的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价值塑造体系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和实施效果。通过加强产业前沿热点介绍、深入解读产业政策、创设决策者情境等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豪感,提升了他们对于民族汽车产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一实证分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借鉴意义。
创新点:文章提出了以“汽车强国梦”为主题的价值塑造体系,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精心设计,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这一创新点在高等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三、改进建议
尽管文章整体质量较高,但仍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理论深度:文章在阐述价值塑造体系时,虽然构建了清晰的理论框架,但在某些方面的理论深度还有待加强。例如,可以进一步探讨价值塑造与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普适性。
案例丰富性:虽然文章以清华大学“车用能源概论”课程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案例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仍有待提高。可以考虑引入更多国内外高校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案例,以展示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在价值塑造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从而增强文章的广度和深度。
实践应用:文章在阐述价值塑造体系的应用效果时,主要基于清华大学一门课程的实践案例。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普适性,可以进一步探讨该价值塑造体系在其他高校、其他科学技术类课程中的推广和应用情况,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四、结论
综上所述,郝瀚副教授的论文《高校科学技术类课程中的“科技自强”价值塑造——以“车用能源概论”课程为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文章选题意义深远,理论框架清晰严谨,实证分析充分有力,创新点突出。尽管在理论深度、案例丰富性和实践应用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但整体上已达到发表水平。建议《北京教育(高教)》予以录用,并适当修改完善后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