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伊朗的妇女教育问题
更新日期:2017-08-25     浏览次数:382
核心提示:尽管已进入了21世纪,伊朗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外界的联系也逐渐增多,但伊朗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因为其近100年来的改革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在霍梅尼的指导下,推行以恢复伊斯兰教法为目的的政策和措施,宗教教育成为伊朗初期教育中的一大特色。[[i]]伊朗教育领域开始实行全面伊斯兰化,这也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在妇女教育中。在1979年6月,出台禁止己婚女性在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政策,而伊朗妇女的最低婚龄是13岁。这项政策的出台,降低了妇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可能性。另外,女性在大学中选取专业也不能自由,工程学、管理学和法律等专业被认为是不符合妇女的“天性”而不对其开放。在教育领域针对女性的性别隔离和专业限制,造成了伊朗女性初、高等教育发展的严重失衡。比如在1977年,妇女占大学生总数的31%,但她们只占自然科学类大学生的3.9%,农业科学类大学生的0.1%,而在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学校中,妇女的比例分别是63%和86%。[[ii]]

1989年,务实派领导人拉夫桑贾尼执政后,制订高等教育5年发展计划,通过提供贷款和给予物质、政策支持等措施鼓励民办高等院校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取得显著的发展各类高校相继建立。拉夫桑贾尼政府还大力倡导发展女子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女生在人文社会科学和医疗领域学习,1992年有42%的大学毕业生和几乎1/3的博士生是女性。[[iii]]逐渐放开大学教育中对女性的专业限制,鼓励妇女向科学和技术领域进军,并在神经学、脑外科学和心脏学等学科方面为女性设立奖学金。

1997年,改革派人物哈塔米就任总统。面对保守派的攻击和阻挠,他坚定而谨慎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女子教育发展的改革。2001年1月,伊朗议会通过一项法律提案,准许本国单身妇女申请奖学金到国外留学,而且这项新立法允许妇女出国学习伊朗国内大学没有设置的自然科学学科。[[iv]]大学中的女生比例从1996~1997年的39.5%上升至2001年的60%,在一些学科中,如教育、医学和社会科学,女生人数远远超过男生。哈塔米改革进一步促进了伊朗妇女教育的发展。

如今,伊朗的高等学校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国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私立大学(Private University)和盈利性大学(Islamic Azad University)。2008年在校大学生人数达350万,毛入学率为38.86%,2006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5.5%,占政府全部经费支出的19.5%。根据2006年初的统计,公立高等学校的学生共有102万人,是1982年的8倍还要多。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硕士研究生从1979~1980年的6360人增加到2006初的50226人,博士研究生从1979~1980年的207人增加到2006年初的44448人。[[v]]伊朗的男女大学生比例始终是女性超过男性,以伊朗的伊斯法罕大学为例,近三万学生中,女性比例约占70%。[[vi]]

尽管已进入了21世纪,伊朗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外界的联系也逐渐增多,但伊朗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因为其近100年来的改革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vii]]现代的大学教育应该有独立的体系与思想,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而不是受其控制与利用,政府之手也应适当从大学教育中抽离。教育体系与政府机构良性互动,促进共同进步。然而,伊朗的教育严重受制于政治,这是造成伊朗女性高等教育发展不稳定的重要原因。2006年,保守派总统艾哈迈德·内贾德实施严厉的对内政策,不仅限制妇女教育的发展,强调妇女应回归家庭,更是对大学中的自由化和世俗化思想内容进行审查和清洗,并改换课程、劝退教授,加强伊朗政府对学生的思想控制。这激起了伊朗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的强烈愤慨,伊朗的妇女教育一度陷入困境。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伊朗政府越来越重视女性高等教育,并积极探索和实施有关妇女教育的新举措、新方法。伊朗政府在报告中明确规定:提高中学和大学女生的自信心,修改性别歧视法,减少性别在自然科学、数学和应用科学领域的性别差距,去除对女生参与农业学科研究的限制,扩大面向女性的各类技术和职业教育以便提高女性的就业机会,在大学里设立女性研究课程,目的是消除对女性不正确的传统认识和观念。[[viii]]

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她们往往表现出对现实的叛逆与不满,努力维护自身的权利,私下也有着很多不符合“传统”的行为。比如在两性关系上,这些女性有更大的空间和选择权,他们有不止一位经常联系的男子;在德黑兰大学就读的女生曾因宿管将晚归时限提前而举行示威。他们对政治、宗教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更甚者在上大学之后竟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成为家中不信教之人。高等院校女性学生表现出的“格格不入”的行为,在日后终究会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那诸多的“限制”,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i]] FARSOUN,MASHAYEKHI.Iran: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Islam Republic[M].Britain:Routledge ,1992:167.

[[ii]]  H·莫格西,周卫红.伊朗的妇女现代化与革命[J].国外社会科学信息.1993,(1):13-16.

[[iii]] NESTA RAMAZANI.Women in Iran:The Revolutionary Ebb and Flow[J].Middle East Journal,1993,(11):423.

[[iv]]  埃菲社德黑兰2001-1-8电.

[[v]]国外官方统计网站:[DB/OL].(2013-11-04)[2017-07-10].http://www.stats.gov.cn/tjgz/wzlj/gwtjw/201311/t20131104_452221.html.

[[vi]] 邬大光.揭开伊朗社会和高等教育的神秘面纱——赴伊朗散记[J].现代大学教育, 2010(1):100-105.

[[vii]] 付国凤.伊朗教育的现代化历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16-218.

[[viii]] 张晓霞.伊朗女性教育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J].教育评论, 2007,(1):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