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初探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的组织与实施
更新日期:2017-09-04     浏览次数:121
核心提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与人格健全和谐发展【1】。

 1. 建立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辅助教学的制度。大学生实践教学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验教学、课程实习、参与科研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学以致用,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链接起来,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为学生迈入社会做好了心理准备7】。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紧密联系,可以结合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并具体组织实施。在“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的实施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校有关部门要下决心落实辅导员的实践课教学任务。(2)建立制度保障,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任教师与组织实施实践课的辅导员切实加强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3)加强师德修养,使辅导员真正把实践课的辅助教学任务作为自身的应有任务来完成。(4)专任教师与辅导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检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2. 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与辅导员协作,卓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1)加强心理投入和心理沟通。心理投入是心理沟通的基础前提,是集体内每个成员出于对集体的关心,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实现集体目标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心理状态【8】。因此,辅导员可运用专任教师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加强集体目标建设,增加集体日常管理的心理投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敬感和亲切感,并使学生形成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依附感。(2)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心理换位,学会用共情的心理学技术去看待世界,感同身受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分析学生面临的问题,并教会学生用他人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世界。(3)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心理相容就是要求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受教育者只有在心理上承认、赞同、愿意接受教育者,才能对教育内容认同、相信、信服。(4)把握教育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契机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枢纽、决定性的环节。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教育契机是经常的,大量出现的,但跟机遇一样,它是不规则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教育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要及时利用,如果错过时机,效果可能就不明显。因此,把握好教育契机,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十分重要。

3. 专任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机结合。(1)加强人员培训。当前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很少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相对与今天思想活跃、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学生而言,观念相对陈旧、方法单一【9】,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强专任教师对辅导员老师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学校适时安排专任教师承担辅导员工作,让专任教师在授课的同时更贴近学生心理。(2)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辅导员应该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对待,要在抓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展开,真正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工作队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决定了当前还不可能建立和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而辅导员师资队伍相对充实,覆盖面比较广泛,专任教师又有一些心理学知识积累,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特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必要和可能。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专任教师-辅导员”协作工作机制应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