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我国微媒体的发展历程,自2009年8月新浪微博及2011年1月微信正式推出以来,微媒体用户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腾讯、新浪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其中手机客户端用户占79.4%。QQ、微信等即时通讯用户规模达到6.06亿,20-29岁的网民占到31.4%[[1]],可见青年群体是微媒体运用的主体。作为青年群体中最为活跃、最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微媒体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陈林元(2015)在河北农业大学调查显示使用微博、微信的学生比例达到90%;有25%的学生没有微媒体会感到心理不适,35% 的学生认为是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更有60%的学生认为缺少微媒体会感到不方便[[2]]。冷红林(2014)对贵州几所高校调查问及“你与身边的人交往的时候,主要采取哪种方式”问题时,80%的学生选择QQ、电子邮件、微信、微博、博客[[3]],可见使用微博、微信已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特征,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随着微媒体应用不断完善、功能日趋丰富,以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应用已成为主流的传播方式,并正在迅速向政务领域延展[[4]]。微媒体在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及一些政府、企事业单位官方客户端的开通,扩大了信息传播渠道,拉近了官方与群众的距离。因此,应积极运用微媒体的优势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微媒体(Micro-Media),目前学界对其没有统一的定义,它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这类媒体是由许多独立的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而且是由大量个体组成的网络结构。它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5]]。笔者认为微媒体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以便携式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载体,集互动性强、信息内容短小精炼,传播及时速度快等特点的媒体形式。目前微媒体主要包括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及其微政务、微公益、微视频、微小说等衍生微应用。
一、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6]]。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新技术开拓者、新思想的引领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 2015 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价值观念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高校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0%以上的学生赞同大学生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7]]。然而受西方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体现国家意志、社会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必须大力弘扬和践行,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微媒体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贡献!
二、微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遇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推动微媒体快速发展的坚强力量,可以说刷微博、微信已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生活新常态。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深受微媒体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微媒体平等化、社群化、个性化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1平等化的信息交流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性、互动性和话语权
微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更加突出了信息交流者的平等化。在传统媒体下,信息的传播是单方面的,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在微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信息交流的主体,都可以平等地互动。信息发布者也不再拘束于严谨的构思、优雅的文采、完整的结构。因此微媒体环境下赋予了普通大众发布、传播信息的自由,使大众有了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间接的削弱了精英群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达到了“去中心化”的效果。尤其是当传统媒体对事关人们切身权益的公共危机事件采取消极应对策略时,大众利用微媒体放大信息源,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倒逼主流媒体或官方对事件作出回应,使大众对事件形成客观的认识,因此微媒体实现了主体多样化、交流平等化。同时,平等化的信息交流使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媒体平台对教育内容进行留言评价,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教育者及时的给予解疑答惑,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双向平等互动,实现教育的有效反馈,增强大学生的参与度、话语权。
2.2社群化的沟通平台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认同感
政治哲学家桑德尔认为,社群就是由那些具有共同的自我认知的参与者组成的,并且通过制度形成得以具体体现的某种安排,其主要特征就是参与者拥有一种共同的认同[[8]]。在社群化的沟通平台中,每个微媒体用户都成为了社会信息传播矩阵当中的一个节点。由这些节点依据地缘、业缘、需求、兴趣爱好等组成的各种的“群”、“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群[[9]]。微媒体的“群”、“圈”一方面改变了传统自上而下信息传播方式,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关注公共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群”“圈”,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基于共同认知,讨论大家关心、感兴趣的话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生活化,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社群化的沟通平台对认可的信息进行转载与分享,实现信息扩大化,增强用户之间信息沟通、问题解决的针对性,为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2.3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度、影响力
微博、微信等微媒体集语言、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和休闲娱乐功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都能找到有共同爱好的群体,都能获得符合自己要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微媒体的超时空性,打破了时间、场域的限制,用户通过搜索所需信息,设定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传播方式来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然而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大学生往往会感觉比较乏味,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微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根据个人偏好关注具有启发性的、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微视频”、“微语言”等,这样通过微媒体提供的专业化信息服务来获取通熟易懂、喜闻乐见的个性化教育题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度。例如,最美教师张丽莉、冰桶挑战公益活动等都是通过微媒体广泛的转发、传播,形成了社会的强大正能量,丰富了教育题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富有感染力。同时,个性化的服务平台使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具有极大的即时性和随意性,可以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信息的传播活动[[10]]。很多“手机控”利用错综复杂的交际圈不断更新微博、微信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信息传播更快、效率更高,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苏家伟,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23/c_128051995.htm
[4]《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4)》,http://www.cssn.cn/zx/bwyc/201406/t20140630_1235558.shtml
[[8]] 姚大志.社群主义和共同体的限度[J].江苏社会科学,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