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者在到达医院之前所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救护和转运至医院过程中的生命监护。
在我国内地,院前急救作为一门独立的急诊医学学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诊疗水平已经有了极大提升,同时因其发展时间较短,社会各界对院前急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其发展的投入有限,导致现在这一体系仍存在很多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我们才能真正重视它,正视它,继而去发展这个学科,壮大这一医疗队伍。
一、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急危重症比例较高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老年病的发生率亦空前上升,其中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尤为明显,如冠心病、高血压、慢阻肺、肺心病等。当突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导致老血管意外,呼吸衰竭或呼吸循环衰竭时,则急需在短时间内进行积极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急性心梗,若能在发作的5分钟内进行有效治疗,则能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反之,若未能抓住发病后的救治黄金时间,则可能导致抢救无效死亡,或者留下疾病的后遗症。
留守儿童亦是社会的一大弱势群体,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管,而祖父母则因为自身身体原因而监管无力,导致这一群体亦是事故的高发群体,如溺水、触电、出血、中毒、烧伤等。而在处理这些事故患者时,时间就是生命,如溺水、触电等,如未能进行有效的院前急救,可能就会失去一条生命。
二、自然灾害爆发后伤残无数
近年来,地震、洪水、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动辄死伤残无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的医护人员战斗在最前线,为抢救人民的生命安全奋不顾身。这一幕幕画面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我们也不负白衣天使的这一伟大称号。而通过电视屏幕传播出去的这些画面,在感动国外同行们的同时,却也提出了一个针对我们自身能力的质疑:对灾害中的伤患们,这种院前急救方式是正确的吗?如对失去自主行动能力的患者,我们在搬运时直接将其抬至担架上,而没有按照颈椎损伤的搬运方式。这使得国外的同行们怀疑,我们不仅未能帮助到这一类患者,甚至可能加重了患者的伤残。也因此,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政府部门亦对我们急诊的医护人员,提出了针对院前急救行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使得院前急救的规范化培训步入正轨,急救人员能更正确、更从容的面对一次次自然灾害的挑战。
三、意外事故高发,急需救援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意外伤害的发生也在随着上升。如随着汽车的普及,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日益增多;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工人作业中坠楼故事以及小孩坠楼事故频发;随着娱乐业的发展,游乐场高危游戏事故时有发生。据报道[1],2006-2011年青岛市城阳区伤害发生率为17.81‰,其中男性(24.95‰),女性(11.04‰)。伤害发生的前3位原因分别是跌倒/坠落(30.40%)、交通事故(27.50%)和钝器伤(21.69%),伤害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公路/街道(32.39%)、工业和建筑场(21.81%)和家中(19.92%)。意外事故的伤残率极高,而严重创伤患者在受伤现场如果能得到有效救治,就能大大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四、挽救患者生命,节约社会资源
如上所述,很多急性病、突发病,以及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中的患者,如果在院前急救中得到有效的诊治,就能赢得挽救生命的时间,同时也能大大降低医院前期病人的伤残率。这不仅仅关系到患者本人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患者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同时,这在节约社会资源尤其医疗资源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如心衰、呼衰等,如在院前急救中得到及时诊治,稳定了病情,为院内急救创造了良好条件,则后续可在普通病房进行治疗;而若未能及时诊治,病情危重,则必须在重症监护室(ICU)进行生命支持,这在医疗资源的消耗方面有着极大的差距。而在目前,由于120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患者未能在院前急救中得到有效诊治,错过了治疗的黄金时期,导致后续治疗难度加大,转入ICU的比例增加,从而医疗资源消耗增加。而这两种处理导致的不同的预后,患者在对社会价值的再创造方面和社会资源的消耗上亦不同。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现状的改变,老年病的增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的高发,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凸显,其在维护患者生命,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院前急救反应了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以及应对公众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身为急诊的医护人员,我们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医疗水平,以便能冷静、正确的处理出诊中的急危重症;同时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政府的支持,百姓的理解,以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