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套管针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更新日期:2017-12-20     来源:江苏医药   浏览次数:225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江苏医药》

静脉输液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静脉输液理想的换代产品,能有效地保证输液、输血等抢救的需要。外周静脉套管针材质柔软,不易对留置的血管造成伤害,不易发生液体外渗[1];能满足长期输液、危重病人抢救、 全胃肠外营养及手术中快速输血、补液的要求而被临床推广使用。它作为一项护理技术,穿刺技术固然重要,但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的长短及脱管率成为护士及患者最为关注的问题,避免套管针的脱出是延长留置时间,确保输液顺利进行的关键[2]。目前,国内外在静脉套管针固定方法方面有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笔者综述了静脉套管针固定的时间、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固定方法的评价,为临床的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1.静脉套管针概述
1.1静脉套管针的种类 近些年,随着静脉输液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静脉套管针的产品种类也日趋增多,产品类型有防针刺伤、密闭型、免封管、“Y”型以及直式型,目前临床上第四代“Y”型静脉套
管针应用最为广泛。因此,“Y”型静脉套管针的固定方法也随即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及护理研究热门。
1.2静脉套管针固定的时间及临床意义 静脉套管针近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输液针及套管针的妥善固定是保证输液通畅和患者安全的关键。目前,关于静脉套管针的留置时间一直有些争议。在2011年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编制的《静脉输液护理实践标准》一书中就外周静脉导管装置的拔除做了如下叙述:对于成年人不需要短于72-96h更换外周置管来减少感染和静脉炎的风险,应每天对导管穿刺部位进行监测,当导管不能使用或者出现静脉炎(皮温升高、触痛、皮肤发红、触及静脉条索),应当立即拔除[3]。根据王建荣[4]等编写的2011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中提出成人外周短导管保留时间72-96h;儿童如无并发症发生,可用至治疗结束。
王丽春[5]等报道表明,影响老年患者静脉套管针非计划性拔管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导管脱落,其主要原因就是固定不牢,有药液外渗、出汗透明敷贴脱落,造成导管滑脱,给患者增加痛苦同时又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王丹[6]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套管针固定不牢是导致液体渗漏的主要原因之一,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因此,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需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外,还应妥善固定导管,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吴碧玉[7]等研究显示,因固定不当导致拔管( 包括非人为脱落)共11例(11/46) ,占23.9%。谭菊香[8]等报道,小儿好动,在进行穿刺时会出现挣扎、哭闹、疼痛的现象,在治疗的过程中会出汗,尤其是在夏天的治疗中,如仅使用透明敷贴则无法进行固定,会出现脱落的现象,且易发生药液外渗、疼痛、静脉炎等并发症。目前临床上针对不同的特殊人群已有很多合理有效的固定静脉套管针方法,持续改进是顺应静脉输液治疗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