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旅程》是奥尼尔饱蘸血泪写成的自传体戏剧,无论就思想还是艺术价值而言,都是其戏剧创作的巅峰力作。在剧中他所描绘的现实是一种“真正的现实”即精神上的真实,而不是那种外部的真实。(汪义群,2006:85)正如奥尼尔自己所说:“阐述事实是挚爱的表现。”奥尼尔在其作品中用冷静的笔端描绘了一个丧失母性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由此而导致普遍的孤独焦虑感和漂泊无依感,在迷茫无助中各自踏上了寻觅精神归宿的漫长征程。
缺乏母性特征的母性代表:玛丽
玛丽是整个剧中最典型的一个,也是奥尼尔笔下最复杂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奥尼尔戏剧中所有母亲形象的综合体:神经过敏,不善交际,接近疯狂,具有无情的毁灭性。”(徐慧,2007:38)作为整个蒂龙家庭唯一的女性角色,玛丽的形象一直是评论家们争相讨论的话题,而众多评论皆持否定批判态度,视其为导致整个蒂龙家庭悲剧的罪魁祸首。《漫长的旅程》作为奥尼尔晚年力作的核心代表,“在这里,奥尼尔对母亲形象的创作达到了完美的顶峰,他对玛丽这个形象注入了自己母亲的身心和灵魂。”(弗洛伊德,1993:134)因而玛丽这个角色分析对探索奥尼尔精神世界及对《漫长的旅程》隐含母性主题的分析必不可少。法国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这句话精辟地阐释了女人成长的历程,而玛丽的生命轨迹跟大多数女性一样,在命运的掌控下扮演着三种身份——女儿、妻子、母亲。
一.溺爱娇宠的女儿
玛丽原是一位“大家闺秀”,热爱音乐,从小在修道院接受良好教育,有着很高的文化修养和丰富细腻的精神追求。父亲对她悉心呵护,万般疼爱,视为掌上明珠,可谓有求必应。无忧无虑的少女玛丽,好似暖风里的一朵生机勃勃的鲜花,含苞待放,惹人怜爱。“我父亲告诉我,要什么就买什么,不管价钱多贵。他还说,最好的东西也不见得最好,或许还有更好的。” (奥尼尔,1983:198)殊不知父亲对玛丽的疼爱也难以逃脱男权控制的强大社会背景,他以男性主人的身份早为女儿提早设定好人生轨迹,让女儿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和熏陶,企图让其成为贤良淑德、文静儒雅的贵族女性。玛丽自幼有两个崇高的梦想:成为一名钢琴家或者一名修女。一个源于爱好,一个源于信仰,但一个天真烂漫,未经世故的小姑娘何以打算成为一名终身远离尘世的修女?可见,看似衣食无忧的生活却实则剥夺了玛丽选择自我生长和发展的空间,其深受男权思想毒害可见一斑。这朵娇艳的花骨朵本可以生长成资本主义男权社会所青睐的大众模样——温顺,谦卑,失去自我——男尊女卑、男权镣铐下的牺牲品。谁知詹姆斯的出现,打破了玛丽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一向温顺的玛丽决心不顾世俗偏见,下嫁给当时被社会鄙视的“戏子”。这一反抗可以看做是对以父亲为首的男权社会的一次反击,玛丽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血液里面有种极具母性气质的东西,那便是为了爱义无反顾,用她的话说是:“什么当修女,当钢琴家,这两大心愿我全忘了,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他的妻子。”(190)
然而在当时父权社会里的娇弱女子真能像巾帼英雄花木兰一样,在男人的世界里勇往直前、建功立业?其实玛丽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也不懂怎样去经营婚姻——这份对一位女性而言,终生的事业。而这也证明了玛丽严重的母性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