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高与鲁迅短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
更新日期:2017-12-31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浏览次数:165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外国文学研究》

南高与鲁迅短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人物世界有着许多相同之处。一般来说,两位文学家的每一个故事里,都用了一个家庭、一个酒店或者一个旅馆作为空间背景来描写事物。南高与鲁迅创作中的知识人物一般是主人公、中心人物,在故事里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每个知识人物都是故事里的灵魂,与故事发生的时间紧密相连。南高与鲁迅都使用了带有现实性的笔墨来开掘了人物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的内心世界旨在发现并分析当时社会一批人的主要人格。所以,南高与鲁迅笔下的知识人物大多没有正面人物或者反面人物,连南高的《一双眼睛》(出版于1948年)里的“阿皇”人物,人们称之为“反动”人物而不是反面人物。
鲁迅在构造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又注意到怎样给人精神病“治疗”。这种病是封建社会所留下的深根蒂固、精神产品、带有时代国民性之病。所以,鲁迅时刻都非常清醒地去剖析人精神病的残余。南高与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说大同小异,具有着概括性的、具体性的以及深刻的历史社会性。
通过人物的塑造形象,文学家体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同时也阐明了对人的审美理想。因此,人物往往与作品题材相关,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人物形象的构造模式,可以看到,南高与鲁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下面主要几类:类型人物、性格人物、思想人物等由此看来,要研究南高与鲁迅的知识人物构造笔法,需要把握每一种人物的特征。
一、 类型人物
类型是指同类事物的名词。“类型人物亦称类型化人物是集中描写当时一批人的社会道德品质的一种人物,是概括一批人的性格类型的典型人物。类型人物的特征如此鲜明,以至于不善于观察的人也能从他周围的人们中看出这些特征。这种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征或一组密切相关的特征来概括”[ [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这里,南高与鲁迅都展示了创作上的共鸣。两位伟大的文学家处在不同的国家,相隔不同的时代,但是当反映知识分子时却都以贫苦的文学家或教师等形象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原因在于两位都是知识分子,曾经在讲台上当过教师,曾经轰动一时的文学笔杆。知识人物或是文学家或是教师形象,这只是外表的表现。如果勘探内部的结构才能看到,南高短篇小说中的类型人物共有两类:一是,革命前(1945)贫苦知识分子形象;二是,参加革命的新知识分子。
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也描写了过时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一些面对人生坎坷的新知识分子。南高知识分子人物形象建设时都以不同的境遇、不同的身份等描写笔法来展现其特征。比如:《月亮》的“阿田”是私立学校、抱有文章渴望的教书人,当学校被撤销了就回乡靠着老婆谋生,或者,《忘了节制》的“阿孩”却有另外的贫穷特征。其有一家三口,但是身体衰弱,得了心脏病所以无法继续工作,必须按照“节制”理论苟且生活,或者,《多余人生》的“阿户”由于家庭负担,老婆病重,孩子小所以赚来的钱都不够花,生活不如牛马的混下去,或者,《扫院子》里也描写会写文章的一个文学家的家庭,每天的生活如此箪瓢屡空、饥寒交迫、捉襟见肘。他的孩子无法跟爸妈在一起,要把他们送回老家,衣服都染上了棕色因为没有洗衣机,更为悲凉的就是他孩子五岁要携带着小妹妹,像猫咬着老鼠拉来拉去,边带妹妹边扫地,做不好了就挨爸妈的咒骂。
1945年革命前,贫苦的知识分子人物被南高尽力地集中反映。通过亲身的经验以及曾经接触过了城乡贫穷家庭,南高有选择地构造那些具有典型环境的人物形象。《忘记》里的“阿孩”虽然得了心脏病但是仍认为活着要吃。他曾经说:“死得快就意味着还没死,如果我没教书,就马上死,因为没有活着不吃的人。”[ 南高《忘记》,国家文学出版社,1954年,第72页](越南语原文:Chết mau nghĩa là chưa chết. Nếu tôi chưa dạy học thì chết ngay, bởi không ai có thể sống mà không ăn)所以,阿孩“忘记了分寸”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当他满足了现状之后,嘴上就挂上了“节制”的理论,是为了符合于他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