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文艺 » 正文
扬琴协奏曲《狂想曲》的艺术特点分析
更新日期:2018-01-04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699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狂想曲》于2011年5月2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由中国青年指挥家夏小汤担任指挥、朴文琳担任扬琴独奏、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该作品首演之后在扬琴界好评如潮,此后扬琴专业学生以及扬琴音乐爱好者纷纷开始练习《狂想曲》这首作品。
中国扬琴音乐的发展历史已有400多年的时间,自明代万历年间扬琴这一外来乐器由波斯经海上之路传入我国广东一带后,扬琴音乐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明末清初,正值我国说唱音乐发达时期,扬琴随之由广东发展到福建、江浙、中原一带,并作为一种给地方戏曲、说唱音乐伴奏的形式存在。
2)清末民初,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一些乐种兴起,扬琴在其中担任主要乐器之一,并发展出一些可以独立演奏的小曲儿。如:广东音乐《倒垂帘》、《旱天雷》;江南丝竹音乐《三六》、《花六》等作品。
3)建国初期,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乐器改革之后,扬琴在形制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解决了之前音域窄、转调难等一系列的问题。随之在50-80年代,一大批优秀的传统音乐风格的扬琴独奏作品被创作出来。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节日的天山》、《映山红》等。
4)80—90年代期间,402型扬琴开始在全国试用推广,于是更具专业性质的大型作品随之被创作出来。如:《凤凰于飞》、《林冲夜奔》等等。
5)进入21世纪以来,扬琴音乐的创作风格以现代音乐为主,如:《凤点头》、《莲花山素描》、《狂想曲》等。
纵观扬琴音乐作品创作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了解到,扬琴音乐创作正在日趋成熟。笔者以分析《狂想曲》的创作特征为立足点,更进一步挖掘扬琴音乐创作风格的另一种可能性。
笔者用于研究《狂想曲》的资料有:《狂想曲》钢琴协奏版本乐谱、对作曲家王丹红进行访问所整理的材料。 《狂想曲》是创作于2011年的新作品,笔者经过检索各类学术期刊、图书馆、学术网站,并没有找到之间相关内容的学术论文。但是关于扬琴现代作品分析方面的论文来看,论文数量之大,种类繁多。如作品分析类:王瑟《从<凤点头>的创作看新世纪扬琴作品的发展》、朴文琳《扬琴独奏作品<春>的本体分析及创新手法的运用》、《大繁若简----扬琴与弦乐队<凤点头>评析》等;技法研究类:杨菲《扬琴现代作品及其演奏研究》、王英《扬琴创新技法分类解析》等;创作研究类:索帅《新时代扬琴作品创作发展动向初探》、刘春阳《扬琴现代作品的创作与审美特征》等。笔者在开始分析写作《狂想曲》论文之前,与作曲家王丹红深入沟通了关于《狂想曲》这首作品最初的创作思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创作元素等相关问题,通过与作曲家的对话,笔者基本掌握了所有与《狂想曲》创作相关联的信息。演奏实践方面,在导师刘月宁教授的指点下,练习了完整版的《狂想曲》。练习的过程中,对本首作品的演奏技巧、旋律特点、节奏特点、音乐情感表达都有切身的体会。
笔者希望通过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对《狂想曲》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从而能够总结出一些关于当代扬琴音乐创作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启示。理论研究方面,笔者搜集了近些年来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与扬琴相关的各类学术论文。包括:扬琴发展历史、乐器形制改革、扬琴音乐作品创作、技法研究、地方风格等给类文章以及出版的各类扬琴音乐的书籍,认真研读后将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引用在论文中,并加以举例说明。演奏实践方面,笔者对乐谱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以乐句为基础,以音乐表情处理、技巧练习、为重点逐句逐段练习,力求以最大能力来呈现作曲家的创作思想。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狂想曲》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从而对扬琴今后的发展总结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第一章《狂想曲》的本体分析


《狂想曲》是由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王丹红女士于2011年创作的一首扬琴与管弦乐队的扬琴协奏曲。音乐轻松明快,充满动感,采用了狂想曲的曲式结构形式,自由洒脱。利用非传统和声及流行音乐的节奏型,将扬琴这一传统而又古老的民族乐器注入了新的表现活力。在另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和音响中,使之展现出一个绚烂浪漫并富有动态的音乐空间。笔者试图从音乐作品的本体结构、演奏技巧、创作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狂想曲》的音乐特点以及为今后扬琴音乐创作带来的新的思考。

一级曲式结构

起止小节数 A

1—125 B

126—281 A1

282—491
二级曲式结构

起止小节数
a

1—55 b

55--88 华彩

88—125 Ⅰ

126—170 Ⅱ

171—208 Ⅲ

209—281 Ⅰ

282—364 Ⅱ

365—475 尾声

475—491

节拍 7/8 3/8 4/4 3/4 4/5 6/8 3/8 6/8 3/4 4/4 2/4 5/8
2/8 4/8 3/8 4/8 4/4 3/8

第一节 旋律特点分析

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它是组织在一起的音的线条,在音乐作品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狂想曲》整首作品建立b小调(升g音多利亚)的调式基础之上,全曲速度较快。在华彩独奏段落旋律多使用半音阶,以炫技为主。扬琴与乐队协奏的部分多使用快速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符,使作品整体旋律风格华丽、浪漫、自由,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全曲围绕以下谱例中的旋律得以展开,在这几小节的旋律当中音乐在和声、节奏、速度、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做出变化和发展,利用西方中古调式,形成了《狂想曲》特有的华丽、动感的旋律风格。
作品开篇部分以si为主音做为主题出现之前音乐的种子,接着旋律分别作出纯8度、增4度、纯四度以及大跳纯8度的变化,使音乐的动力一直在变化中向前发展。此处音乐的张力很大,作曲家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全曲的主题引出。从第1—14小节,乐曲围绕着7音展开,不断做出和声变化与力度变化,使音乐的种子经历了“萌芽”、“生长”两个阶段,在第15小节“结出果实”非常自然地将主题推出,其音乐动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