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经济 » 正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
更新日期:2018-01-06     来源:现代经济探讨   浏览次数:131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现代经济探讨》

2007年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中央政府提出了四万亿的投资刺激计划。作为发展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有效融资方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全国各地快速兴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是银行向由地方政府设立的符合其贷款标准的各种融资平台进行放贷,并对所发放的贷款收取利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消费缩减,投资需求不足,出口锐减,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恰恰弥补了企业贷款的不足,尤其是受到重大消极影响的进出口企业贷款规模缩小的空白,给各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大的利息收益。因此,各大商业银行对此类贷款积极迎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数量在短时间内迅猛增长,呈现出“井喷”的态势。2013年在社科院举办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研讨会上,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专家估计,目前地方债务“黑洞”已经突破20亿元,越滚越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黑洞”已成为监管机构的“心病”。而在这20亿元中,银行平台信贷高达9.7万亿元,银行通过各种通道影子投放地方政府债务4万~5万亿元,官方数据显示,至2013年8月,融资平台贷款占银行贷款余额的20%左右,银行新增贷款的30%更是流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片面强调市场占有率,只重视速度而忽视效率,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高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大规模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虽然能保持银行贷款规模的不断增长,却并不能因此说明银行的经营管理是高效率的;相反,过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会使银行变得“懒惰”,不再发展中间业务,无形中降低了其资源配置、业务多元化等方面效率,并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因此,有必要探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在经营管理水平、业务服务产品种类、金融创新程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外资银行挑战下,我国国内银行业必须要有更明确的市场定位、更好的产品服务和更强的综合竞争力来应对这些挑战。这对于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文献回顾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类贷款对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金融领域的深化,国外的一些学者们首先意识到银行的政府公共类贷款会对私人贷款产生“挤出”效应,增加银行的“懒惰”效应,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改革。
早在1996年,Serven. L. [1](1996)基于印度市场的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公共资本会挤出私人投资的结论。后来的学者逐渐开始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公共贷款和私人贷款的关系上。
Robert L. Sharer,Abbas, A and J. Cristensen[2](2007)通过格兰杰因果性检验等实证分析,证实政府公共贷款会破坏经济的增长,排挤传统贷款,并且会对银行效率带来负面影响。随后,David Hauner[3](2009)发现在发展中国家,银行发放的大量公共类贷款只能在短期内增加其利润,长期却降低了银行运营效率,限制了金融市场深化发展。认为更多的依赖政府公共贷款的银行虽然盈利更多但效率普遍较低,即过多的政府公共贷款会削减银行改革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同时,M. Shahe Emran[4](2009)通过选取包括中国在内的60个发展中国家1975-2006年的数据进行面板回归,证明政府贷款的确会挤出私人贷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Mustafa Ismihan[5](2012)进一步证实政府类贷款会损害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且在金融市场越不发达的地区,此类贷款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越大。
相比较国外学者对政府公共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效率和金融市场发展影响方面的探究,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晚,尚处在起步阶段。
张志艳[6](2012)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商业银行效率,研究发现新时期商业银行寻求利润不能只以赚取利息差为主,应加快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提倡金融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陈凯等[7](2012)综合分析了中国、美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比较优势,研究发现美国高效率主要得力于发达的中间业务水平和金融市场创新能力;而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和低水平的中间业务收入,运行效率较低。
另一方面,苏阳[10](2009)提出由2008年的“四万亿”引发的大规模的政府贷款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贾银萍[9](2009)认为地方政府贷款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偿债能力下降、规模的非理性扩张从而加大金融体系的波动性等方面。凡晓俊[8] (2012)针对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投资大潮,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中存在的银行风险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刘畅[11] (2011)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评分体系,全面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测度和监控,为商业银行提供此类贷款的决策提供了应用指导。
然而,目前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大都为定性研究,并且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市场风险上,没能将政府公共贷款与银行效率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缺乏对衡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确切数据,定量的实证分析研究凤毛麟角。同时,国内还很少有学者从商业银行效率的角度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数量激增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然而,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深化金融创新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传统的以净利息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经营模式受到挑战,我国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清醒的认识到自身业务的优劣势,改变低效率的传统业务,发展高效率的新兴业务。
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将建立一个包括商业银行效率、地方政府公共类贷款规模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在内的模型进行定量研究,在定量测度结果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类贷款对商业银行运行效率的影响,并以此提出对策建议。
论文选取了我国境内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的13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本文的样本期为:2007-2013年。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各商业银行的年度报表。部分数据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来。
3、商业银行效率测度的DEA模型
3.1 DEA模型——测度商业银行效率
对于效率的度量,主要采用参数和非参数两种方法,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需要估计边界生产函数中的参数。SFA模型和DEA模型分别是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比较两种方法,DEA的优点在于无需估计具体的函数形式,计算简单;而SFA的计算较为繁杂。每种方法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关键要看研究的目标。比较而言,非参数的DEA方法有成熟的软件,运用更加广泛。本文选择DEA方法测度商业银行的效率,并以此作为多元回归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
DEA作为一种线性规划方法,是对同类型的企业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劳动力等资源后,对其产出的效益做一个相对有效性的评价,即对多投入的公司效率做一个综合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