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持久战战略方针探析
更新日期:2018-01-06     来源:民国档案   浏览次数:151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民国档案》

在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持久抗战,作为中华民族战胜日本侵略的基本战略或最高战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战略共识与主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持久战战略思想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1938年5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自发表后就赢得国内外高度评价,其影响力经久不衰,但对国民党的持久战思想,人们了解甚少。本文试图对抗战时期国民党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及其局限进行探析,以求较为系统真实地还原国民党持久战战略思想的原貌,有助于我们理解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一、国民党持久战战略方针的形成过程
国民党的持久战战略,经历了一个由酝酿、提出到发展形成的过程。大体上,这个过程始于1933年,完成于1938年。这一时期,中国由国内战争逐步转变为抗日民族战争,国共两党由内战分裂走向联合抗战,最终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七七抗战为标志,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全面抗战。国民党持久抗战战略正是在伟大的民族战争历史背景下,得到全面发展并正式形成的。
1933年1月,日军侵犯山海关,长城抗战爆发。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倭寇之目的敌,实在美俄;如其果与我国大规模正式开战,则其无的放矢,虽胜必败。此为其最大之弱点,吾惟有与之持久战斗耳!”[ 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9册),台北中央日报社1978年5月版,第51页。] 这是他第一次提到对日持久战,但无实质性的内容。4月12日,蒋介石在南昌军事整理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了持久战的内容。他说:“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地抵抗。……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得三年、五年,我预料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死中求生的一线希望。”[ 古屋奎二:《蒋总统秘录》(第9册),台北中央日报社1978年5月版,第90页。]1934年7月,蒋介石在对庐山军官训练团所作的《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讲演,最早表述了持久战的主张,标志着国民党持久战略的萌芽。蒋介石在演讲中,首先讲述了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他分析指出:“他们对于战事上一切的准备,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那一项都已经准备好了。”[ 《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上)》(1934年7月),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2卷,演讲类,统一时期,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院编印1984年版,第875页。]“回头来看我们自己的情形如何?我们抵抗敌人的条件,有没有完备呢?我们自己可以很简单、很沉痛的答复一句话:一点也没有。”[ 《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上)》(1934年7月),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2卷,演讲类,统一时期,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院编印1984年版,第875页。]“所以依现在的情形来看,他只要发一个号令,真是只要三天之内,就完全可以把我们中国要害之区都占领下来,灭亡我们中国。”[ 《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上)》(1934年7月),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2卷,演讲类,统一时期,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院编印1984年版,第878页。]但蒋介石也强调:“此外无论就历史之悠久,文化之高尚,民族之优秀,人口之众多,道德之完美,土地之广大,经济之丰富等等来说,那一项来比较,日本都绝对比不上我们。日本乃疑忌怨恨之所集,只要我们能自强,天下都是我们的好友,不管日本武力如何强大,事实上他已处于孤立的地位,为全世界众矢之的。”[ 《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下)》(1934年7月),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2卷,演讲类,统一时期,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院编印1984年版,第894页。]他对中日双方的基本条件作了对比,指出我方在精神、战术、统帅这三个方面都具有战胜敌人的条件。蒋介石以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为例说明:“我们死伤一个半人至两个人,日本一定要死一个人。但是,我们有四万万同胞,他最多只有六千万人口,我们还拼不过他吗?何况土地、物产、历史、文化,和其他种种条件,我们都要胜过他。只要我们全国的国民、全国的军人能够真正觉悟起来,协同一致,敌人还在我们眼中吗?”[ 《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下)》(1934年7月),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2卷,演讲类,统一时期,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院编印1984年版,第891页。]这里,虽然蒋介石是在讲依靠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来与日本拼消耗,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为什么中国可以以持久战战胜日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