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字阅读带来的受众年龄断层
中国自古就有爱读书的优良文化传统,那些耳闻熟知的典故一直鞭策着人们遨游知识海洋。然而今天,我国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国民图书阅读率和人均阅读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近年来,国内数字阅读增长势头猛进,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兴起,数字阅读似乎成为成年人口头的流行语。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数字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30—39周岁、40—49周岁、50—59周岁分别占40.3%、27.3%、20.8%、8.6%。2014年调查显示,数字阅读人群中92.6%是成年人。难怪有人曾把“90后”“00后”划为数字阅读的原居民,而将“50后”“60后”划为数字移民。显然,原居民刚开始一般都比移民人数多。近年来,我国成年人通过手机阅读率年年攀升。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数字阅读为58.1%,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成年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间首次超过1个小时。相比之下,老年人新媒体阅读率比成年人低。现在专用的老人手机多数价格低廉,不如说为其量身定做的,特别是多数空巢老人把手机用途定位在与家人和周边朋友圈子的沟通联系,孤独寂寞时通过电话以寄托相思之情。由于新媒体初兴时主要对象是中青年,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运用新媒体没有成年人那么熟练。“在新媒体屏幕上,有时因视力老化会出现按不准键、按错地方的问题。对于中英文按键不会转换,思考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在逐步退化,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基本功能的使用上,而不用与数字阅读。”多数老年人说。
数字阅读影响着民众的文化生活,大多数年轻人更嗜好电子阅读。融媒体时代,全国报刊台都在打造别具特色的新媒体群,手机报、电子刊、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数字阅读进入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多数上班人说,几乎每天都在“阅读”,只是阅读的载体平台有所不同。早晨一睁眼,他们第一件事就是先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亲朋好友发给的链接文章、短信。工作之余,他们也会用手机或电脑阅读一些吸引眼球的新闻热点和社会常识。成年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手机痴迷,手机成为他们阅读的随身附属物。据统计,我国的手机用户已达6.8亿,很多成年人都通过智能手机来浏览相关图片,查询资料,寻找段子,就连务工人员也学会了如何运用数字阅读方式。生活节奏、信息更新速度加快,新媒体阅读有较多优势,最重要的是它让全民阅读得到落实。近日,腾讯科技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拥有4.68亿月活跃用户的微信,平均每人每天阅读5.86篇文章,其中20%的用户每天阅读6篇到10篇,日均阅读文章数超过3篇的用户占51%。每天简单地动一动手指,扫一扫二维码,文章就会自动展现在面前,让人们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书香美好。“新媒体既能提供多样化、娱乐化阅读方式,也能通过云阅读提供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提供阅读服务的云端就如同一所图书馆,手机应用软件就像一把开门钥匙,让阅读者随时随地畅游书海。”多数大学生说。
2、电子阅读改变了受众的阅读行为和模式
新媒体群纷纷成立,电子书成为多数读者的首选工具。统计表明,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有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常用的读书载体是电子书,较2013年有所提升。而另外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当前我国移动阅读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42亿,这意味着有将近一半的用户在手机上阅读。手机电子书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新媒体阅读为读者提供随时随地、快速便捷、浏览观赏的崭新体验,在人来人往的地铁公交车上,在乐声悠扬的咖啡厅里,在漫步乡间小路和静坐等待时,纸质书籍已不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电子阅读正为全民阅读开启书香社会的新大门。有读者说,等车时拿出手机看新闻早报、晚报,走路时戴上耳机听小说、音乐,陪孩子逛街时掏出i-Touch看电子书打发等待时间......当电子阅读、移动阅读成为阅读的新常态,我们的阅读文化和阅读习惯正随着移动终端的改变而改变。对此,不少业界人士指出,应正视新媒体给阅读方式带来的多元化,互联网+荐书应该成为引导培养年轻人良好阅读习惯的主渠道,新媒体能让人了解更多优秀作品,以此引领大众的阅读,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无纸化浪潮,让电子书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口袋与手提包。在国外一些城市的地铁和机场,随处可见旅客捧着书默默安静地阅读;而在我们的地铁、机场、车站,最常见的场景却是人人都在目不转睛地低头看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只听屏幕转换的咔咔声音。以前,公务员出差前收拾行李时,总是要斟酌带几本书,通过深阅读来消耗旅行时间。如今,他们的手提包里面藏书量数以百计,随时都可以阅读,而且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的脚步节奏越来越快,整体时间被分割得越来越零碎,而在路上通过众多的新闻类APP、电子阅读APP等,用户可以实时获取新闻资讯,了解政务信息,不必再去翻阅纸质报纸。多数人认为,像坐车、乘地铁,甚至吃饭、开会前几十分钟等碎片化时间,都成为数字阅读的最佳时机。甚至有的人开玩笑说,小时候阅读是在学校和家里,而现在走路、坐班车,甚至在蹲厕所、休闲打牌间隙都可阅读。拿出手机就能阅读的便利性,也促进低头族队伍数量的突飞猛进。调查显示,中国低头族数量已居世界第一。“我每天早上浏览报刊时事要闻,已经成为生活习惯,不等上班上网就知晓了天下大事,比深阅读方便多了。某女士说。新媒体虽然在技术上有诸多优势,但是新媒体阅读存在许多弊端,尤其是快餐化、消遣化、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但这些弊端及倾向,毕竟只是少数,既不代表全民阅读的整体情况,也不影响全民阅读的深入发展。只要全社会提高认识、共同努力,将“微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相结合,一定能让新媒体阅读焕发勃勃生机。
3、媒介融合视角下的阅读与社交
人的精神境界有两点值得提倡,就是书香人生,止于至善。古人读书时先燃香再沐手后拜读,这就是“书香”的起源。人生通过书香及时获取知识和力量,也是一种娱乐。新媒体除了带给你原版阅读的新鲜感觉外,更加凸现以期刊、报纸、图书、资讯、音乐、视频、动漫、软件下载、导航等数字化内容为核心,集休闲与娱乐、媒体与增值服务为一体的移动平台特征,促使人们看书、阅读不仅为了获得知识、开阔视野,还要寻找美的享受、心灵的洗涤。最近调查显示,近70%的受访者把阅读当成是娱乐消遣、打发时间的手段。因此,休闲娱乐成为国民阅读的主要动机。“自己读书就是为了消遣娱乐。我喜欢看关于民生政策、反腐案例的内容,比如惠民政策,报纸上的新奇特事。这样跟老朋友们聊天叙旧才有共同语言。”一位读者说。由于新媒体运用集文字、声音、图像、音视频等于一体,给人们阅读带来了轻松娱乐的审美感受。新媒体为用户提供音频、视频、动画等图文并茂的时尚载体,同时还可以即时享受诸如数字娱乐、软件与游戏下载、论坛、社区等娱乐和互动化的多种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提高读者阅读各种视听感观度。据统计,大部分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们更加乐于接受像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及动感的Flash等娱乐十足的表现形式,而对传统纸媒却始终不感兴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时互联APP逐渐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载体。时至今日,随时打开手机,点开微信微博,看看“朋友圈”就能知晓朋友们的近况,或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发表个人的真知灼见,微信微博将异域的亲朋好友聚到了一起,增强了人们彼此沟通的亲和力。人人网近期调查结果显示,89%的大学生几乎每天都有数字阅读、浏览习惯,旨在通过博客、微信、微博 、QQ空间等社交媒体了解亲朋好友状态,或就某一热点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微信微博这种即时传播、即时信息、即时反馈也广泛应用于政务平台,拓宽政府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的途径,搭建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间超过50分钟。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占了使用微博阅读用户的比例分别为72.9%、67.1%和20.9%。同时,手机订阅的每日播报等消息渠道也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空虚、寂寞、孤独成为老年人最常见的问题,而新媒体无疑可以填补他们精神空虚的空白。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静下心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人们更倾向于轻松减压的快餐式阅读或针对性更强的功利性阅读。特别是微博阅读、微信阅读,阅读的对象却未必是成篇的文章,而可能只是一个笑话、一个网络段子。以往,阅读只局限于私人空间,相互之间不能即时互动交流。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大相径庭。原先的“私人笔记”变成“公开课堂”,读书的乐趣从“喜欢读书,不求甚解”变成“评论”“分享”“交流“。以前,人们买了新书都要包装起来,遇到重要字词大不了用铅笔轻轻勾画,现在用数字笔随时可以标注,还能把喜欢的段落分享到微信、微博朋友圈,与他们一起分享。
4、新媒体视阈下电子阅读的利弊探究
近年来,纸质图书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这让许多读书人望而却步。而电子书不仅价格比纸质图书便宜,而且在电脑、PAD、手机等平台上都可随时阅读,且易于保存和内容检索。随着从小就爱电脑、手机的90后、00后网迷的茁壮成长,手机阅读、在线阅读、视频阅读、/MP5阅读等新媒体载体发展方兴未艾,传统阅读方式面临生存危机。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