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招生测试内容的思考
更新日期:2018-01-08     来源:体育与科学   浏览次数:318
核心提示:近年来,社会公众对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招生形式逐渐熟悉导致每年报考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人数逐年增长。面对大批良莠不齐的考生运动员,如何在短时间的招式测试过程中挑选出优质的学生运动员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近5年江苏省高校的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招生测试内容的回顾,发现江苏省各高校在逐步进行缩小基本技能测评比例、扩大实战能力测评比例的改革,这一改革将测试内容和结果置于阳光下,秉承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考生运动员的权益。

1、前言
1985年,原国家教委、国家体委为实施我国竞技体育由 “举国体制”逐渐向多元化的“体教结合”体制迈进,制定了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有关政策并对有招生资格的院校提出了相关规定,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完善,高校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试办院校从当初的51所增加到目前的275所,招收项目发展到现在的26项,我国高校对于招考高水平运动员逐步形成了一套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学的招考方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本理念是为了发挥大学的综合优势,体教结合,从而为国家竞技体育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其中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员来源则是高校开展高水平竞技体育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如王克达等在《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现存问题的剖析》一文中指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关键是生源,如何将最优秀的运动员招进学校,这是当前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群众基础相当广泛。乒乓球女皇邓亚萍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典礼上说道:“乒乓球在中国是全民性的运动项目,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打乒乓球。”因此,每年都有大批的乒乓球后备人才希望可以通过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近年来,媒体时常披露了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过程中的一些阴暗面,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工作受到了质疑,如何保证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工作在阳光下更公开、公平、公正,让招生学校满意、社会满意、家长满意、考生满意,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文就江苏省高校招收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考试方法进行研究,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完善公平、公开、公正的测试过程,把好大学竞技体育“入口”这一关,选拔符合要求、有发展潜力的优秀考生。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江苏省招收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的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乒乓球项目考试内容、方法为研究对象,探索江苏及相关高校乒乓球项目招生考试的方法,建立完善的考试体系。
3、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招生测试内容、方法的回顾与分析:
3.1 2005年前江苏省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招生测试内容
2005年及以前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考试都是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乒乓球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的测评,二是实战能力的测评。总分采用100分制,基本技能测评与实战能力各占50分。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当时都采用统一的测试模式,具体测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 2005年江苏省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招生测试内容
一级指标 二 级 指 标 权重分(100%)
序号 内  容
基本技能(50%)
1 推、侧、扑(2/3台面) 20
(达标10,技评10)
2 发球抢攻 20
(达标10,技评10)
3 两直线对两斜线 10
实战能力(50%) 3 实战(考生人数较少时采用分级循环赛;考试人数较多时采用升降级比赛) 50
由此表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基本技能与实战能力所占比重相等,看似公平,其实仍然存在着种种缺陷。
其一、参加比赛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即使动作再规范、再优美,但是达不到赢球的目的,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因此基本技能在招生测试中所占比重是否过大,还是值得商榷的。
其二、主观打分的因素较大,测试结果可能含有水分。在实战比赛之前根据基本技能的测评会确定一个基准分,在基准分之上的考生进入A组进行比赛,在基准分之下的考生进入B组进行比赛,就存在A组的最后一名比B组的第一名实战分数高而录取几率更大的可能性。使得许多考生将重点放在了基本技能的测评上,虽然基本技能技术评定只占20%,但测评的人为主观因素,容易出现由于心理倾向性等主观因素导致测评结果不客观的可能
3.2 2010年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招生测试内容
2010年江苏省高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员招生测试内容结构没有改变,仍为基本技能测评和实战能力测评两个方面,但所占比例发生了微调,即基本技能占40%,实战能力占60%。以河海大学2010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