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各行各业。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视,并且开始了产业化改革。目前,以体育为基础而衍生出的体育产业,已经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体育产业开始了快速发展,并且成为我国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根据数据,2008年12月为止,体育产业已经实现了增加值占当年GDP的0.52%,产业规模、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但是,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却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我国其他产业的发展类似,产业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体育产业的结构性失调同样引人注目。体育产业链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的中低端与高端发展的矛盾等,影响了体育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以产业结构理论为支撑,分析我国体育产业链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路径,希望在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和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为体育产业的结构性优化升级提供一定的政策借鉴。
2. 我国体育产业链的结构演进及现状
2.1 体育产业链的界定
产业链是组成某一产业或多个产业的企业之间,依据一定的结构关系,以核心产品为基础形成的相互关联的链条结构。而对于体育产业链而言,则是以体育终端产品或服务为核心形成的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产业链。根据国内外学者们对体育产业链的研究,体育产业链的核心部分是体育表演,中游衍生部门包括体育用品的制造和销售、体育服务的提供和销售(如体育场馆、体育健身、体育竞技等),下游的体育产品服务的销售主要包括体育竞赛和健身的组织、体育终结服务等。因此,整个体育产业链的结构是以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为上游核心、体育用品制造和体育服务提供为中游、体育服务和体育用品销售为下游的产业链条。本文对体育产业链的结构分析,主要依据该界定进行展开。
图1 体育产业链结构图
2.2 我国体育产业链的结构演进历史
2.2.1 体育产业发展初期(1978-1992年)
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并且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体育的市场化发展进入萌芽期。截止到1992年,该阶段定义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首先从体育制度改革入手,最初是由原国家体委作为全国体育事业的统筹管理部门,实施全国体育资源的统筹管理。但是这种带有计划色彩的管理体制约束了体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该体制下,常常出现人才无法自由流动、体育发展经费不足等问题。80年代,顺应我国改革的大形势,体育开始走向产业化改革之路。1984年和1986年,我国政府连续下发文件,决议进行体育体制改革,全国各地有关体育运动会的举办热情高涨,从而以体育赛事带动了体育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体育产业、体育产业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据统计,1978-1992年期间,体育相关行业的市场规模总计16亿元,年平均增长近500万元,产业链结构初步形成。这一阶段的体育产业链整体结构还不够完善,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是这一阶段体育产业的重点行业构成内容,与体育竞赛还缺乏联系,是市场为主体推动自下而上形成的。而上游的体育竞技、体育培训、休闲体育等发展缓慢,且以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为主要特征,上下游未能实现衔接。
2.2.2 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期(1992-2000年)
1992年,第一轮市场化改革完成,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1992年11月,配合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国家体委在著名的“中山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发展体育产业的目标,并且将体育产业的发展列入议程,并在此基础上,1993年和1996年,国家体委配合体育产业化改革的目标,出台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等,为推进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体系化的制度安排。截止到2000年,我国体育竞技、体育表演等上游体育赛事得到了较大程度发展,衍生的中下游体育行业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健身娱乐和休闲行业、体育用品行业继续发展,体育中介等服务类行业、体育媒体等的发展也逐渐加快。由于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等职业联赛的迅速发展,体育赛事的观众数量增加,广告、门票、电视节目等应声发展,带动了中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体育相关的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并且产业链的结构演进开始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方向进行推进。
2.2.3 体育产业结构演变期(2001至今)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在快速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提出了全面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产业改革目标,推动我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型。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奥运会申办成功,到2008年奥运会举办,体育产业不仅在规模上进一步扩张,对相关产业、行业的带动力明显增强,而且推动了我国体育产业链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这一点从图2中可以看出明显变化。
图2: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
第一,体育产业的增加值逐年上涨,且中下游服务业占比明显增加。2006年,我国体育制造业等中游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75.1%,到2009年降成73.2%;而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24.9%,到2009年升成26.8%。尽管从产业链结构来看,仍然以中游制造业为主,但总体趋势是向更优化的产业链结构演进的。在体育产业链的发展中,中游体育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是最大的。以体育用品制造、服装鞋帽制造等为主,体育用品制造业对体育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超过70%,并且成为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扩张的主要增值源泉。而中游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相比较为落后,尽管从数值上来看,其占比有所增加,但是增幅缓慢。
第二,中游衍生产业迅速发展。以体育赛事、体育竞技等的上游产业链发展为带动,并且得益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游的衍生行业发展迅速。体育赛事、竞技、表演、健身休闲等的需求为基础,衍生出了以体育表演为基础、以信息通讯为载体的多种行业,将体育产业链的中游领域进一步拓宽,包括体育竞赛等节目的商业广告及衍生行业、电视节目的转播、相关节目的策划、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活动、体育彩票、体育节目的电子音像市场等。根据《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公报》对体育产业及细分产业的贡献占比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中游为主要支柱,上游核心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以及下游的发展还很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