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历史考察
更新日期:2018-01-25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浏览次数:306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这标志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式形成。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进一步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2]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接下来的五年时间(即从2015年到2020年)是我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战略目标的攻坚期和“冲刺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一总的战略目标,而不能偏离或者违背这一目标。
一、社会发展战略的单项设计与体系构成
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看,我们把社会发展战略理解为一定阶段上社会整体发展的基本方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基本领域以及其他一切领域在内的有机系统。所以,一定阶段上社会发展战略就是由许多单项战略有机组合起来的战略体系。关于社会发展战略的设计,首先要解决方法论的问题。贾高建教授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一项战略的构成要素还是应该从战略本身的逻辑结构去考察,弄清楚要设计一项具体战略,在逻辑上有哪些成分或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从战略本身的逻辑结构看,应该区分不同的要素层次,不能把不同层次的要素简单地并列在一起”。 [3]按照这样一种对社会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我们将单项社会发展战略的构成要素分为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两个部分。所谓战略目标就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是说该战略所要承担的任务和最终达到的目的;所谓战略措施就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亦即实现该战略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英国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工具)能否做到精确计算,能否把他们正确地结合起来加以使用。”[4]如同社会发展战略的每一个单项战略设计必须有一个战略目标一样,社会发展战略体系也要有自己的总战略目标。不同的是,社会发展战略体系的“战略措施”是由该体系中的各项具体战略构成。这个总战略目标是该战略体系中所有各项具体战略得以实施的“灯塔”,始终牵引和维系着这些具体战略的有机统一。在社会发展总战略目标的“统摄”下,各项具体发展战略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一定阶段上整体的社会发展战略的逻辑框架和总体布局。例如“四个全面”战略就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总布局。
唯物史观历史主义方法要求人们在尊重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出发,结合各种历史条件,把研究对象看做一个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正确处理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916年11月,列宁在《致伊·费·阿尔曼德》的信中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α)历史地,(β)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γ)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最新论断之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具体指标体系。因此,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形成过程和内容体系进行全面、历史的考察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提出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原意是指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比较宽裕,但仍然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生活状态。
“文革”结束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如何设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当时党和国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此时,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思想直接继承了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四个现代化”战略构想。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曾经在多个场合谈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例如1963年9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我们打算搞一个十五年的设想,就是基本上建立一个初步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工业体系,然后再有十五年左右,在二十世纪内,建成一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6]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设想中,首先,这里的“现代化”指的就是当时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其次,“四个现代化”仅仅是指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具有一定机械性和片面性。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邓小平说:“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7]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构想就是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我们对当时中国基本国情认识不断深化。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对比中发现,在发展水平上和综合国力上,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是巨大的。我们要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目标是不现实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是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8]此时,“小康社会”的概念正式提出,就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
三、邓小平“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形成与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
邓小平“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后就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战略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展开,“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以及在不同阶段上我国社会发展战略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地调整、充实和完善。
1、邓小平“两步走”战略构想中的小康社会
1980年1月,邓小平表示,“我们要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从今年元旦起,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这个十年把基础搞好了,加上下一个十年,在今后二十年内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可靠,就真正有希望”。 [9]此处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关于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思路非常清晰具体。他把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利用八十年代十年时间基本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利用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社会。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国式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部署,以及每一步战略的具体指标。“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〇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〇〇〇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为了实现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在战略部署上要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大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10]
此时,邓小平关于分两步走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中形成了两个具体的指标:第一,二〇〇〇年的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两番,达到二万八千亿元左右;第二,到二〇〇〇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到一千美元。这一战略目标便由宏观走向具体,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提出:“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年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11]此时,邓小平同志虽然在形式上提出的依然是“两步走”战略部署的构想,但实质上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可以将之称为新“两步走”战略部署。应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及对国情、世情的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对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有了充分的信心。在此基础之上,邓小平进一步做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更为长远的战略考量,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的战略目标。
2、邓小平“三步走”战略部署与小康社会的总体实现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了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虽然还是在几十名以下,但是中国是个中等发达的国家了”。 [12]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式明确提出了我们经济发展分为三步走的说法。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部署思想作了明确界定,“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3]
此时,邓小平“三步走”战略部署正式形成。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小康社会处于这一战略部署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既是对第一步战略目标的积极而现实的提升,又成为第三步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经梯级,而且直接决定着我国以什么样的面貌和状态进入二十一世纪。“三步走”战略部署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发展战略设计提供了基本框架。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从以后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就可见一斑。

2022-07-22• 全党全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党风风雨雨这么多年,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令每一位党员开卷有益。而当前,全党全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力前进的...
2021-05-13• 后小康社会的农业农村发展:国际经验与转型方向
摘要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临减贫战略的转型和“十四五”时期的谋划,更面临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谋...
2020-12-24• 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坚蕴含着丰富的
二、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坚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认为认识的科学性只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同时重...
2020-12-0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等重大成果作为
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有利条件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准确来说,就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虽然我们面临不...
2020-08-28•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经验和启示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经验和启示》为作者:邢亮最新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前30年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后提出小...
2020-08-2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及路径研究》为作者:周晴最新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20-07-17• 方向与路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决胜全面建成小
《方向与路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作者:郑付海最新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的主要观点为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战略判断...
2013-11-04• 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先富”家庭作用浅谈
小康社会背景下农村先富家庭作用浅谈【摘要】资金短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是困扰农村现阶段发展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