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李新作品著录情况
更新日期:2020-10-14     来源: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李延芳  浏览次数:163
核心提示: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李新,字元应,仙井监人,早登进士第,刘泾尝荐于苏子瞻,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坐元符末上书夺官,谪置遂州,流

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李新,字元应,仙井监人,早登进士第,刘泾尝荐于苏子瞻,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就。坐元符末上书夺官,谪置遂州,流落终身。”[[[]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18.]]作为同乡后进,李新曾得到苏轼的提携,与同为蜀地作家的郑少微、杨天惠齐名,号称三俊[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四十二:“是时苏轼知贡举,得(郑)少微,与古郫杨天惠、隆州李新,号为‘三隽’(隽同‘俊’)。”见曹学佺《蜀中广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北宋后期蜀地较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但因其长期任职于蜀地,且品秩较低,《宋史》无传。其生平,《郡斋读书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蜀中广记》《宋史翼》等有零星记载,四库馆臣有简略的考论,拙作《<跨鳌集>作者李新生平考》[[[]李延芳,杨兴涓.《跨鳌集》作者李新生平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2):80-86.]]考之甚详。
一、李新作品著录情况
李新是北宋蜀地较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四库馆臣称“其诗气格开朗,无南渡后啁哳之音……他作亦多俊迈可诵。在北宋末年,可以称一作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M].中华书局,1980:1343]]。其著作最早著录的是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李元应《跨鳌集》五十卷”,并对“跨鳌”之意解释作了解释,称其“仙井山名也”[[[]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18.]],也就是说,《跨鳌集》乃因李新号名之,李新号又取自家乡跨鳌山名。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同晁氏记载,尤袤《遂初堂书目》、陶宗儀《说郛》卷十下、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六亦称《跨鳌集》,然皆不著卷数。脱脱《宋史·艺文志》则载有“《李新集》四十卷”[[[]脱脱.宋史[M] .中华书局,1977: 5358 ;5192.]],柯维骐《宋史新编》卷五十三称:“《李新集》四十卷。”[[[]柯维骐.宋史新编[M].明嘉靖刻本]]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卷三称:“《跨鳌集》十三册,全,宋哲宗朝李新著,凡四十四卷,又遗集一卷,别集一卷。”[[[]孙能传、张萱等撰.内阁藏书目录[M].续修四库全书[C].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焦竑《国史经籍志》也记《跨鳌集》四十四卷。如此,《宋史》《宋史新编》所著《李新集》当即为晁公武所著《跨鳌集》,只不过《宋史》《宋史新编》所记乃因名命集,晁氏所记乃因号命集。同时,我们注意到,二者不但命名不同,卷数也不同,应该是在流传、刊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版本。而明末的孙能传、焦竑所著的《跨鳌集》四十四卷本跟晁氏及《宋史》《宋史新编》所著本又是不同的版本,这些版本大约在明末清初皆亦散亡。今存《跨鳌集》仅三十卷,乃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存本中析出,称“集本五十卷,今散见《永乐大典》者,裒合编次,尚得三十卷”[[[]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4024.]]。但四库馆臣并未尽辑《永乐大典》中所存李新诗、文,栾贵明先生《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从中辑得《半方壶诗》、《和李少卿游北湖六首》、《汉源馆》、《一晓发射洪循江而行书二诗州堆馆》等十首诗,栾先生称:“《跨鳌集》三十卷。李新,字元应。仙井(四川)人。宋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崇宁二年以言抵罪夺官。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跨鳌集》三十卷。现存《永乐大典》录李新诗一条、李跨鳌集一条、李跨鳌先生集二十三条,以上共二十五条,馆臣漏辑者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