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的简述与解读
马克思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环境和教育的观点,着重强调了人与环境、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奠定理论基础。
(一)旧唯物主义中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在马克思写下《提纲》之前,并不代表着没有人探讨过关于人与环境、教育三者之间的观点,相反,学者们曾对此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在马克思看来,这些最有代表性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观点,都没有揭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希波克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作为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人与自然气候环境的关系。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接受了其思想,提出应根据气候修改法律,以便使它适合气候所造成的人们的性格。因此,孟德斯鸠认为,自然世界里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形成,而人的气质和性格则决定着这个社会所运用的政治法律制度。在《提纲》中提到的:“关于环境和教育其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要是受教育的。”这里面指出了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霍尔巴赫以及包括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在内都犯了一个错误,即忽视了受教育的人对环境的改造,夸大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他们认为,开明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会使人趋于向好、向善的状态,而如果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制度黑暗、腐败,则会使社会上的人日趋浮躁、堕落起来。“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受其影响,认为人的品性,如善恶,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不同分化结果,只有少数天才人物才能领导人民、教育人民。
此外,“教育万能论”的倡导者爱尔维修认为,人之所以会有智商高低的差别,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境遇不同,以及所受的教育条件悬殊而造成的。他一方面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教育的结果,要对人进行改造就必须先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观念和偏见在统治着这个世界,要改变这种环境就必须先通过教育去改变人的偏见,人才能更好地改造世界。虽然旧唯物主义者非常重视环境和教育方面对人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却忽视了认识产生于社会实践,没有认清环境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片面地夸大了其作用,犯了 “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错误。因此,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地、科学地关于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的相关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