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枢机制
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推拿可以抑制粗神经纤维疼痛信号通过,来缓解疼痛,就像关闭了疼痛的闸门[36]。20世纪70年代提出“大脑皮层,中枢干扰”假说,认为抑制反射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以理解为推拿产生的“酸麻胀痛”感觉传达到大脑皮质,在中枢、皮质内与疼痛信号相互干扰,反射性消除或抑制疼痛信号,进而缓解疼痛[37]。
推拿可以双向调节镇痛神经递质,可以有效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酞、多巴胺含量,在推拿治疗后,外周血液中β-EP、5-HT含量恢复正常水平[38]。樊远治等[39]对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总结:推拿可引起血浆中5羟色胺含量减少, 加速其他致痛物质 (如缓激肽、组织胺、钾离子、儿茶酚胺等) 的运转代谢, 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王强等[40]认为,推拿可以使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的内啡肽含量升高,其镇痛效应与升高幅度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推拿可有效调控相关神经递质来治疗原发性痛经。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推拿可以通过调节脊柱间小关节的错位,刺激脊神经,达到改善PDM的作用[41]。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秀娟等认为基底前脑较大的核团伏隔核[42]内含有内源性阿片肽类,其与镇痛有密切的关系,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投向伏隔核的上行投射和从伏隔核向PAG的下行投射构成闭环通路——“中脑边缘镇痛环路”,起到镇痛的作用。推拿会一定程度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也会影响中枢系统的调控能力。推拿镇痛的心理性机制可能是推拿激活了脑内的愉悦环路与镇痛环路, 降低了致痛性神经递质和提高了抑痛性神经递质, 阻滞了疼痛信号的传导, 从而产生舒适感[38]。对于脊柱紊乱导致腰-盆腔神经高敏感性而引发的痛经,推拿可提高产生疼痛的阈值[43],此与中医理论中的“以痛为腧”不谋而合。为了探究推拿镇痛的中枢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征宇等[44]通过fMRI观察推拿前后脑区激活和抑制的情况,发现时兴奋属于愉悦回路的伏隔核、下丘脑、杏仁核,抑制属于疼痛回路的前扣带回区。上述研究表明,推拿可有效调控相关脑区的改变来治疗PDM。但相关研究较少,较难找到相关文献,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