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银行业从困境中突围,变革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盈利下降、系统与非系统性风险共同上升、互联网金融竞争等多重冲击,进入变革发展的新常态。特别是新兴互联网金融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显著地分流了居民储蓄存款、提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同时在人才等领域与传统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因而,我国银行业目前正面临四大主要困境。
(一)传统银行业目前困境一——净利润率不足百分之一成为行业新常态
利率市场化迫切要求银行业进行转型发展。利率市场化伴随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互联网金融竞争、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放松、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变革,使我国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特别是银行业生存环境更为严峻。随着行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出现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兼并和收购浪潮,同时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向金融控股公司方向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在市场化利率、互联网金融竞争与挑战条件下,依靠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已经远远不能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同时随着银行业存款的大幅搬家、流失、出逃,再加上银行自身不良贷款率的大幅回升,各项业务风险突显,至2015年第3季度,16家上市银行公布的盈利状况不容乐观,四大行盈利能力已经进入零时代,工、农、中、建行的净利润率分别为:0.65%、0.57%、0.79%、0.73%。交通银行也只有1.01%。
从上面数据可看出,四大行净利润增长全部进入“零”时代,交行估计也很快跌破1%。五大行正向负增长迈进。市场竞争开始不断地挤压与抢夺银行增长空间,五大行日赚28亿暴利时代已宣告终结。上市16家银行经营状况况且如此,其它众多中小银行的日子更是岌岌可危。
可见,目前银行业已进入零净利润的时代,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银行业在零到一个百分点的盈利水平将是银行业发展的新常态。有专家预计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ROE)将下降到GDP增速的1.0~2.0倍左右。
因此,银行业不变革或者不及时转型,等于自动被金融市场淘汰。正如马云所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二)传统银行业困境二——存款大量出逃及资金快速分流
首先,越存款越亏钱,银行存款大量出逃。尽管央行否认负利率时代来临,CPI仅为参考,实际上差别不大。有人以2015年8月份CPI数据进行测算,如果把1万元以定期方式存入银行一年,如果未来一年物价涨幅维持8月份水平,一年以后的购买力只剩下9975元,即1万元存入银行,一年倒亏25元,存款利息早已经赶不上人民币贬值的速度。故而,许多储户将银行存款大量转出。
在2015年10月25日,央行取消了银行业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我国利率市场化也迈出了关键性的最后一步,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1.5%。银行业普遍上浮1.3倍,仅为1.95%。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10月CPI同比涨幅达到4.4%,环比上涨0.7%,创年内新高。因此,银行业存款大搬家、大量出逃现象将会持续、不断地发生。
其次,银行存款出逃到互联网金融、股市、理财产品等渠道中。银行存款出逃,互联网金融、股市纷纷在吸收资金。BAT加速打造理财产品超市,P2P热衷砸钱招揽客户,存在银行的存款,已拿出来炒股、投资了P2P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存款是银行开展业务的基础,失去了负债业务基础,没有了存款,银行无法发放贷款,更谈不上盈利。银行业经营模式需要转型,最急需的转型就是盈利模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转变,即从资产负债业务向表外业务发展,可是表外业务中的中间业务与衍生金融产品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增长空间有限。因此,银行业在利润推动下,最根本的转型模式即是向具有混业经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且具有六大优势的金融控股公司方向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这种新型公司治理架构必定是传统银行业转型的最佳模式选择。
最后,银行资金快速被金融市场分流。主要分流渠道有三个:一是由目前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分流,这主要表现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对银行业资金的分流;二是由单一金融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分流,这主要表现在目前五大行对中小银行资金分流,同时也表现在我国已有的准金融控股公司(招商、中信、光大、平安四大金融控股集团)对全体银行业的分流及业务挤压;三是由线下金融向线上金融分流,这一点突出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各项业务尤其是存款业务的分流与对银行优质储户的分流。
(三)传统银行业困境三——不良贷款率持续回升,各项业务风险突显
首先,不良贷款率呈现出快速回升态势。2015年6月末以后,五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在双双飙升,农行不良贷款额回升迅速,从6月到9月,三个月时间内增长了197亿不良贷款,不良率从6月末的1.83%直接突破2%不良的生死线,远超过其余四大行。也是唯一一家不良贷款率攀升到2%以上的上市商业银行。16家上市银行中,除宁波银行以外,其余15家不良贷款率皆有不同程度的回升。
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赚钱越来越难,但不良贷款却在不断回升,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为9079.82亿,正在突破万亿规模。随着贷存比的放开,万亿可能很快突破。然而互联网金融P2P行业累计成交量在不久前宣布达到10983.49亿,已破了万亿规模。两个万亿,使我们看到了两个趋势,传统银行业在挣扎,互联网金融在飞跃。
2015年6至9月份五大行最新不良贷款比较表 单位:亿元
五大行最新不良贷款比较 2015年9月末 2015年6月末 新增 最新不良贷款率(%)
工行 1714 1643 71 1.44%
农行 1792 1595 197 2.02%
中行 1291 1250 41 1.43%
建行 1500 1443 57 1.45%
交行 528 501 27 1.42%
资料来源:根据五大行2015年9月末信贷资产经营报表整理、汇总。
其次,银行业目前各项业务风险突显。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快步回升;二是部分银行的债券业务与理财业务风险正在显现;三是部分银行的同业拆借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不断攀升;四是金融案件频发,涉案金额触目惊心,动辄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故而,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等)与非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经营风险等)共同突显,不容忽视。
(四)传统银行业困境四——高端人才离职导致人才竞争的劣势
最新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中,上市银行行长、高管离职人数已经增至49人。一些银行因此出现行长悬空的尴尬局面,其中某一家银行已经超过10个月没有行长。他们的离职直接带走银行的盈利业务和融资能力。再不改革,这些人才都将流失。
资产不良率上涨、净利润下滑,部分银行现在只能把员工的工资降低来补贴利润的大幅下滑,以前很多福利和待遇现在都已经消失。据了解,某银行基层员工正在排队等着辞职,个别国有银行为了不允许员工辞职采取辞职罚款的措施。然而这种强制措施只能加剧酝酿更猛烈的离职潮。在经营环境恶化,人员纷纷辞职、高端人才离职等状况下,银行业在金融市场上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传统银行业转型的方向——金融控股公司
(一)银行业转型的两大方向
商业银行在目前困境中如何突围,已刻不容缓。整个银行业需要尽快实施两大转型策略:
一是专注单一行业的银行(如房地产抵押银行、小额信贷银行等)。通过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能力、建立制胜的竞争优势,顺势而为地迎接挑战。故而,商业银行需要迅速改变粗放经营模式,尽快建立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常态、新要求。但是这种精细化、专业化需要在现有银行业务基础上再把部分业务进行分拆、细分才有可能做到。例如将银行现有的批发与零售业务进行分拆,成为更专业、更精细的单一金融机构。即专注做房地产业务的房地产抵押银行或只做小额零星信贷的银行即小额信贷银行等。然而,我国目前银行业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是所有银行业务全部都做,他们之间在业务方面没有区别,同质化程度极高,所不同的是银行规模的大小而已。
二是现有银行业转型为混业经营、提供综合一站式服务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以及聚焦单一行业的专业金融机构并存。通常专注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更容易建立专业化优势,在竞争中胜出;在估值上,专业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是在新兴市场上,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日益重要。同时为了支持国家产业整合、重构,提升的改革大战略,涵盖保险、证券、银行、资产管理的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些大型的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如前面提到的四大金融控股集团)已经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呈现出领先的态势。而为了有效整合金融监管,监管治理制度也可能改革为准单一的监管体系。2015年11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吹风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提到,要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市场上普遍预期一个“大金融监管”的统一格局可能更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即混业经营已成为定局,没有任何变数。而混业经营、提供综合一站式金融服务的金融控股公司将是金融行业最可能的公司治理架构。同时也是传统银行业转型的最佳模式选择。
(二)金融控股公司比较传统银行业具有六大特殊优势
国际银行业协会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从事金融业务,并且至少明确地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监管当局监管的一类企业集团。
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控股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股份,业务多元化,带来六大优势: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合理避税、信誉外溢、分散风险。
首先,规模经济。金融控股公司的规模经济是指在存贷款、表外业务品种、股票、债券、基金、各种保单等组合不变条件下,其平均成本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即金融控股公司的长期平均成本随控股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利润增长的能力不断提高而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本身并不能说明多部门金融控股公司形成的合理性,但是多部门金融控股公司却可以因为规模扩大可能存在规模经济。
其次,范围经济。金融控股公司的范围经济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其同时控股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基金公司等不同金融子公司的业务,由于业务范围从货币市场向资本市场扩展,因而其总经营成本远远低于分别经营上述业务的成本之和。
金融控股公司的范围经济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业务多元化和业务种类增加产生的范围经济。二是各项成本降低带来的范围经济。三是销售和运营成本及营销宣传成本的降低。四是交易成本降低带来的范围经济。五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金融监管和自身内部监控,产生的范围经济。对其的内部监控,不仅体现在监管成本降低,而且体现在内部监控体制的设计上与人力、物力、财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上。对其的外部监管,表现在金融监管层对其采取的外部监管体制或监管模式的选择上及监管力度与监管手段是否得当上。以上诸多方面的监管,皆可产生广泛的监管成本的降低。
第三,协同效应。金融控股公司多元化经营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控股公司并购后,其总体效应大于两个独立银行效应的算术和,即所谓的1+1﹥2。金融控股集团通过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的控制,形成多方面的联合经营与互补,获得财务、经营等多方面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有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之分。经营协同效应是并购给银行经营活动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提高所产生的效益。财务协同效应是指银行并购后,税法、会计处理的惯例、投资理念等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可协助银行取得某些效益。如合理避税、产生预期效应等。金融控股公司通过银行、证券、保险等子公司在多方面的联合经营与互补,既可获得多方面的协同效应,又能实现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第四,合理避税。金融控股公司合理避税是其基于各子公司盈亏状况不同与税负差异进行资源整合而产生的避税效应。各子公司的成本和收入各不相同,通过控股公司对各子公司报表的合并,可节省由各子公司单独纳税而增加的税收支出及各子公司盈亏相抵的税收。
第五,信誉外溢。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控股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子公司更容易形成品牌和信誉外溢,对消费者产生品牌销售的影响力,同时可以以低成本实现控股集团的信誉外溢。
金融控股公司客户广泛、客户共享程度高,分销体系能迅速将各类金融产品送达客户。客户维护注重长期效果,便于实现终生销售。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提供尽可能多的金融产品,并涵盖客户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更容易形成品牌和信誉外溢,对消费者产生品牌销售的影响力。金融业借助金融控股公司,可以低成本实现金融机构的信誉外溢。
信誉外溢在经营上的好处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便于低成本并购扩张;二是信誉向消费者的外溢;三是信誉外溢还体现在金融市场的多个领域,如债信评级和整体上市等方面。
第六,分散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分散和冲抵风险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在管理手段仍不到位情况下,有利于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风险监管,从而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风险。二是有利“三公”原则,防止内幕交易。三是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和降低金融机构之间的过度竞争。四是收入增加可以冲抵部分风险。五是金融控股公司能够分散经营风险,尽可能降低风险总量。六是金融控股公司可降低组合风险。七是由于金融控股公司掌握信息主动权,能够较好地、较早地将风险进行分散与实现风险的内部对冲。
总之,金融控股公司前五大优势可以较好地解决目前银行业的四大困境,同时第六大优势又可以降低、分散、对冲银行业的系统与非系统性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的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分散风险、合理避税,从而发挥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
三、创建金融市场上进化博弈模型与实证检验结果
(一)创建银行业与金融控股公司进化博弈模型
研究银行业转型,首先将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作为单一一类群体,而新型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也是金融市场中的一类群体,整个金融市场上的传统与新型金融机构分别看作是一个个单一群体,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就是传统银行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及金融控股公司,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控股公司在博弈中是对等的,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我们可以认为整个博弈是对称的,即每个个体有着相同的策略集。
由于我们考虑的是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认为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有着两种策略,即“传统银行业与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组成金融控股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业分拆出去部分业务”。简单说来就是合作共赢和各自为战。在模型中我们假设银行业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博弈是对称的,分别具有合作和不合作两种策略,并且假设银行业的转型或分拆会随着博弈结果而改变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