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代“类”概念的现实境况
纵观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结合马克思对“类”概念的阐释,作为“类”主体的人在社会现实中总是呈现出“类”概念的不同程度的异化状态,在当代则直接表现为抽象力量对人的支配与统治,过去这种力量主要以封建权力的形式存在,在现在则是支配一切的资本逻辑发挥其作用。以私有财产和私有制为主要标志的资本主义制度通过长期的发展,以各种隐蔽的途径导致了人与劳动、与人的类生活、与他人以及自然的类关系的异化,从而构成了人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上的阻碍。
第一,“类”概念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虚幻共同体”中无法得到真正体现。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从事生产的个体虽然具有自然意义上的独立性,却往往带有依附于特权阶层的人身依附关系,无法充分体现“类”概念。而当社会历史进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私有制随之成为了社会生产体系的基础,个体的生产此时必须依附于整个社会生产体系才能体现其意义与价值,个体仅仅作为共同体的一种附属品而存在,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共同体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
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之所以无法成为“类”概念完全体现的现实场所,原因在于它造成了“共同体”与个人的分裂,即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异化。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过去那种个体之间互相独立生产的生存状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资本家之间通过竞争与吞并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由此形成了以社会财富为基本标准划分的不同阶层,最终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成为了“共同体”的支配阶层,而这正是这一“共同体”的“虚幻”之处。在“共同体”中的统治阶级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和特殊阶级为了巩固和维护其既得利益,就必须维护这一切的基础,即私有制,因此他们就将自身阶级的特殊利益视为整个共同体的公共利益来维护,由此造成了两种利益之间的冲突,“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由此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通过国家立法等手段,通过干涉广大工人的正常生活,减损无产阶级的利益以维护与增进自身利益,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得资本家与工人,甚至工人内部之间发生了分裂与异化。这种个体之间互相对立、分裂的状态显然无法体现“类”概念的社会性,同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成了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