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云实习”框架构成
在社会生产各个领域,“云实习”模式可以广泛且不同程度地介入,主要适用群体为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当然,对于其他各种类各层次学生亦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依照研究生专业属性与实践工作完成时限,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云实习”方式可划分为短期任务型(1-3个月)、中期项目型(4-12个月)、长期契约型(12个月以上)。“云实习”模式通过虚拟仿真平台,最大限度再现真实工作情景,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整合并重组现有线上工作模式,完成业务对接。“云实习”由非物质生产(文化传导)领域、物质生产领域、线上贸易(含金融)领域以及体验消费领域四个部分构成。
(一)非物质生产(虚拟传播或拟态实践)领域
非物质生产(文化传播)领域,顾名思义,即指精神(文化)生产方面的发明、生产、加工、继承等。具体而言,涵盖课程教学、艺术设计、翻译(包括外国语笔译和口译)、法律、会计、审计、应用心理、金融、贸易、工商管理以及线上虚拟产品生产实践等。在“云实习”模式中,非物质生产(文化传播)的行为主体主要覆盖教育博士(Ed.D)、教育硕士(Ed.M)、艺术硕士(MFA)、新闻与传播硕士(MJC)、警务硕士(MP)、文物与博物馆硕士(MCHM)、社会工作硕士(MSW)、图书情报硕士(MLIS)、工商管理硕士(DBA或DPS)、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MPAcc)、审计硕士(MAud)、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从传播学角度观训,其优势体现于在拟态环境中,通过信息的编码、传导、解码过程,实现信息传输与线上业务的无缝对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场地、交通、设备、工具材料的成本。然而,其不足在于目前尚未出现统一且功能齐全、专业完整、简便易操作的软件,其技术研发、专业匹配、成本与价格、种类兼容和市场认可度都需要很长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