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性别失衡对未来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影响------- 以连云港市为例
更新日期:2018-03-13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233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家庭养老作为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在经济欠发达、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将更会长久的存在与延续。本文以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连云港市为例,探讨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未来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将会发生如何的变化,并就应对可能出现的新状况,探索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出路,提出一些浅显的对策建议。
一.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
自2000年连云港市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起,人口老龄化就成为其不可忽视的问题,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498.8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63.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2.8%,截至2013年9月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69.46万,占人口总数13.8%。尽管连云港市人口老龄化低于江苏省19.65%的平均水平,但同样面对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考验,这已经给连云港市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1]。
1.农村老龄化更为严重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连云港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2010年,居住在市、镇、乡村的老年人口分别为10.45万人、16.82万人和31.11万人,市、镇、乡老龄化系数分别为11.62%、12.24%、14.68%,表现为乡村快于城镇,城镇快于城市。
老龄化的“养老-照料”的双重危机已经爆发,人口流动加深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加了农村老年人与儿女分居比例和空巢比例,农村人口呈现出更为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孤独终老[2]。随着连云港市城镇化的加速,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将会有更多农村青壮年进城寻找工作机会,导致农村更多独居和空巢老人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同时提高了农村老龄化系数。由于与父母居住地的分离,由于受时间、距离等因素的限制,进城工作子女在照顾父母方面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时常出现子女角色的缺失,这将进一步导致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复杂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将陷入新的困境。
2.未来老龄化将会更加严重
江苏省自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势头不可阻挡,近年来老龄化总体上一直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2008年-2014年江苏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由1218万人增长到1637万,由占总人口比重的16.5%上升到20.57%,6年时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增长了41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07个百分点。从图1的总体趋势来看,江苏省未来人口老龄化将会更加严重。
据统计,连云港市2010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是63.8万人,到2013年已增至69.46万人(缺乏2014年数据),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极快,这一形势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不会得到缓解。尽管连云港2000年才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比全省推迟了14年,从图1看来,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城市之一的连云港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省水平,但其趋势依旧不可忽视。据相关部门预计,到2020年,连云港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86万人。

图1 江苏省及连云港市2008年-2014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数据来源:江苏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008-2014年)
(二)性别失衡
1.年轻一代性别失衡更突出
目前15-24岁的年轻一代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将基本进入青壮年阶段,其父母也大都步入老年行列,到那时,这部分人不仅要为父母的养老问题而操劳,还要开始为自身日后的养老作准备。然而15-24岁年龄段的性别失衡情况较为严重,未来的家庭养老模式将会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预测连云港市未来二十年的农村家庭养老情况,我们将连云港近年来15-24岁的性别比(性别比=男性人口/女性人口*100%)在图2(缺乏2010年数据)中显示出来。到2013年底,15-24岁男女性别比已经达到111.33%,意味着每100个女性对应着111.33个男性。

图2 连云港市2006年-2013年15-24岁性别比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2007-2014年)
从图2可以看出连云港市15-24岁的性别比在2012年虽然出现波动,但总趋势仍是上升的,性别失衡对个人、家庭、社会都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会影响到未来的家庭养老模式。
2.农村性别失衡更严重
由于受农村“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新生儿男女性别严重失衡,到了15-24岁年龄段,农村地区大部分不上学的女青年大都选择进城务工,增加收入。相比之下,男青年所受的限制较多,依旧肩负“养儿防老”、“养家糊口”的双重责任,即使在短时间内他们也会选择在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但因经济水平有限,他们很难成为城市常住居民,最后还会选择重回农村成家立业;然而女性受到的道德伦理等约束则较少,进入城市后他们往往能够在当地定居,结婚生子。因此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性别失衡现象更为突出,存在大量大龄未婚男青年。
二.目前家庭养老模式分析
(一)养儿防老,儿子作用明显
中国农村传统的父系家族制度决定了儿子在父母养老中占绝对主导地位[3]。“老来从子”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传统模式,使得儿子在家庭中具有较多的话语权,拥有家庭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当然他们也拥有父母遗产的优先继承权,相应的,他们理应成为家庭养老的负担主体。
目前的家庭养老中,儿子主要承担起父母的经济供养等职能。与下一代相比,现在的青壮年在农村定居的比例会更大一些,他们或与父母同住,父母或单独居住,但居住地大都离得较近,这样,极大方便了儿子们对父母的尽孝,老人可获得儿子较为细心的照顾。
(二)儿媳在家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对“女儿养老”没有过分的强调,女儿在家庭中的责任是在物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去落实的。俗话说“嫁夫随夫”,在农村,通常情况下,随着的女儿的嫁人离家,从此她们往往会以夫君家庭为重,成为生儿育女、操持家务、照顾公婆的主角。
虽然说儿子仍是家庭的主心骨角色,但在老人照顾方面,儿媳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主力。由于男女性别上的不同、性格上的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往往心思更缜密,情感更丰富,更有耐心,这些特征,决定了儿媳在老人的家庭照顾中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她们不但要伺候老人的穿衣、饮食、大小便、洗澡等日常生活起居,也会对老人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疏导[4], 也就是说在老人的家庭照顾中,儿子主要担任经济供养的角色,儿媳要担当起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重任,这些充分说明了儿媳在传统家庭养老中的重要性。
(三)老人通过对孙子女的照顾减少儿子的负担
在农村目前的家庭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往往不愿做单纯的被照顾者,他们不想成为儿子的累赘与负担。为减轻家庭压力,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老年人会选择继续劳动,或是通过种植、养殖的方式尽可能做到自食其力,或是主动要求成为孙子女的主要照顾者,这一方面可缓解老年人对家庭依赖的自责与愧疚,更一方面可使老年人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未来的家庭养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连云港市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城市之一,从长远来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性别失衡将会进一步削弱该市经济发展的势头。从目前15-24岁111.33%的男女性别比来看,意味着每11133个男性对应10000个女性,将会有1133个中不到对象。在未来的10年这部分人都将成为适婚人群,如果男性找不到对象,也就预示着将会存在大规模的大龄未婚男性,这对父母及日后自身的养老都将产生不利后果。
(一)父母的养老问题
1.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受连云港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农村,15-24岁之间年轻人的受教育年限依旧较低,文化程度相对有限,外出打工仍为主要出路。这使得日渐年老的父母只能独自居住,空巢老人会越来越多。这在老人身体健康时影响不大,他们还可以做到自我照顾,但在老人身体状况欠佳、发生意外时,就显得不容乐观,此时老人对儿子的依赖性会增强,可是他们却无法得到来自外出打工儿子的及时关照,这些老人往往成为实际的孤独终老、无依无靠人群。

2.儿子的养老意愿不足
性别失衡带来严重的婚姻挤压问题,导致更多大龄未婚男性的出现,这些男性为父母养老的意愿普遍不足,这一现象在农村更为明显。由于没有成立自己的家庭,农村未婚男性大都随同父母居住,他们的经济状况一般较差,父母还要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照顾,例如吃穿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时间,甚至被视为永久的啃老一族,很难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在目前养儿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是远大于所得到的回报。
3.儿媳角色的缺失
儿媳作为公婆的主要照顾者,实际上是家庭养老最为重要的参与者。在性别失衡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遭受婚姻挤压的儿子致使家中缺少了“儿媳”一角,这就给家庭养老带来诸多的不便。由于男女性别在照顾老人方面存在差异,儿子对父母的照顾替代不了儿媳。一方面,儿媳的缺失,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更为空虚,情感得不到及时的诉说;另一方面,由于男女在生理上的区别,在有些老人的需求上,儿子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老母亲的穿衣、擦洗身子、如厕等方面,由儿子们服侍就会显得尴尬,而这些由儿媳来做就会容易的多。
(二)自身的养老问题
1.无配偶
遭受婚姻挤压的男性受害者,下半生注定会茕茕孑立、孤苦伶仃,不可能获得来自配偶的相互扶持。这些人或多或少会存在心理上的障碍,他们往往性格孤僻、多愁善感、自卑多疑,他们缺少至亲至信的人作为倾诉对象,没有来自亲密爱人的生活照料,上了年纪之后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会更为强烈,配偶的缺失使这些人日后的自身养老面临困境。
2.无子女
除了缺少配偶以外,这些未婚男性年老后也不可能拥有来自子女后代的关照,从古至今,子女永远是家庭养老模式的主力,不管是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方面。等到这部分人年老后,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可能做到应保尽保,由于没有子女的支持,他们除了依靠有限的社会保障之外,老年生活将潦倒不堪。
3.无积蓄
通常情况下,家庭将是男性为之奋斗的主要动力。在失婚下,男性没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也就不具有相应的动力,他们缺少明确的目标,也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因此,年轻时,他们大都好逸恶劳,工作中混天熬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入不敷出,不可能有资金积累。当父母健在时,他们还可以有所依靠,但在父母年老需要照顾,自己渐老缺少积蓄时,其结局将会不堪设想。
四.未来家庭养老模式的出路
(一)制度层面
1.弱化养老保险的捆绑模式
在家庭养老模式遇到阻力的情况下,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将会起到补充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子女的压力,因此,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稳定开展及开展情况如何,对家庭养老都将产生极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