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本节课有关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思考
2.1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要应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许多学生缺乏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学习物理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到十二三岁还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老师的要为他担忧[3]。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科学,笔者认为:通过真实的物理实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可以极好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化解冲突,达到物理观念获得和科学思维品质提升的目的。为此教师应精心准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随堂实验,用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加强对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的训练。笔者通过一个小实验,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播放视频《电梯里的超重与失重》,让学生观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特征,通过对有关现象和实验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物体处于超重与失重时,地球作用在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大小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撑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时而大于重力、时而小于重力,即视重发生改变而已,而实重并没有改变,进而让学生获得到超失重的基本概念。
2.2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高中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除了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物理的基本思维方法,形成终身发展所应具备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本节课中,学生获得超重和失重的基本概念后,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会出现超重现象?什么时候会出现失重现象?超失重现象的产生是由速度方向来决定了吗?再次播放视频《电梯里的超重与失重》,让学生认真观察电梯里的超、失重现象,经过思维加工,学生很容易得出超失重现象的产生并非由速度方向决定,而是由加速度方向来决定的,从而归纳出现超重与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笔者紧接着引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理论依据,顺势引出完全失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