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陶瓷文化产业TOWS分析及策略研究
更新日期:2018-03-14     来源:耐火材料   浏览次数:293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耐火材料》

平川陶瓷上溯马家窑体系,承袭磁窑民间工艺,鉴于当代陶瓷业的日新月异,平川陶瓷已步入产业转型、创新和和升级的阶段,如何集资源优势、信息科技、文化创新、科学管理于一体,筹建服务健全、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成为平川陶瓷发展的关键问题,这里以TOWS的方法进行分析其优劣,并试以寻求对策。
1 威胁(threats)分析
1.1 国内外陶瓷的市场威胁
国内已形成华南、华北、西南陶瓷产区,陶瓷品牌名牌纷纷崛起,充诉着全国的市场,并远销国外进入国际陶瓷市场。国内知名陶瓷产区已形成了产业链条和市场体系,拥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和特设产业,远销西北市场。而平川正处于招揽人才、提高技术、吸引外资、筹建和孵化市场体系的初级阶段。传统瓷区,例如景德镇、淄博等地现已形成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生产日用陶瓷、工艺陶瓷为主的支柱产业。市场孵化日趋成熟,陶瓷市场走向规范化、专业化;佛山、德化、潮州雄踞建筑及日用陶瓷市场,势头强劲,平川区陶瓷行将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考验。而在能源方面,平川引以自豪的能源优势也在不断消减,以2014年的统计数据以山东罗庄为例,工业用电平均为0.8元∕℃,天然气为2.4~3元∕m3,工业用煤700元∕吨,这和同一时期平川能源的价格基本持平。
另外,国外知名品牌陶瓷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陶瓷产品将会大量倾销国内市场,对国内陶瓷产业造成较大的压力,这对平川区陶瓷企业无疑会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优胜劣汰的局面将更加明显。
1.2 创新人才与科技的竞争
以科技为支撑的陶瓷创新设计与生产成为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和趋势,科技、信息、知识、智力在产业运作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成为陶瓷创意发展的必要环节。
经验表明,创新人才与科技成为国内外陶瓷产业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和智力支持,传统瓷区在配套设备开发、技术服务、科技更新、市场营运、信息推广的过程中已经蓄纳了深厚的资源,成为产业拓展的潜能要素。而平川正处于科技薄弱、人才匮乏阶段。
2 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期
2.1 开放与优惠的政策支持
2010年以来随着兰白都市经济圈的策划与实践,及2013年1月国务院对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正式批复,位于丝路经济带的平川陶瓷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政策支持。白银及平川政府部门为该区陶瓷产业的发展给予政策的支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平川区政府出台了《平川区招商引资和促进民间投资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贯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精神推进平川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围绕打造西部陶都的目标,在土地价格、税收政策、环保政策、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企业员工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扶持陶瓷产业发展。同时,白银市政府将陶瓷规划为该市的八大支柱产业,提出了“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西部陶都”的战略目标。
2.2 过渡和转型阶段的契机
对于国内传统的知名瓷区,虽然市场孵化较好,技术环境优良,但也不难看出其隐患之处,普遍出现了原料枯竭、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环保升级、产业成本升高、发展潜能低微等问题,这势必导致陶瓷产业需要拓展新的空间。平川则具备这个底气,既具有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也具有承接陶瓷产业转移的巨大需求。另外平川陶瓷产业本身也处在由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传统营运向现代管理的转型期,对技术先进、管理科学、富有管理经验的陶瓷产业投资平川,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契机。2009年3月,国泰陶瓷建材城开工建设,是白银市“八大支柱产业”规划发展的第一家专业配套市场。抢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平川凝炼了63个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总投资40亿元,通过招商引资,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正在落地建设。
2.3 信息的宣传与推广
近年平川成功举办了2009年、2011年、2015年三届中国西部陶瓷峰会暨平川陶瓷文化节,提供给外界认识和了解平川潜能的机会,极大的提升了平川陶瓷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据新闻报道,在2011年峰会开幕式上,当天就签约12.1亿的九个项目。另外是开发产品、参与展览宣传。例如1991年,靖远陶瓷厂的外墙砖、卫生陶瓷在甘肃夏季商品展销会上荣获一等奖。[1]由白银陇烨陶瓷有限公司设计的仿古彩陶在2010年9月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河南汝州举办的全国名窑技艺大赛中荣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银奖;高档文化艺术陶瓷作品《如日中天》、《铺首尊》在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暨“国艺杯”评选大赛中分别荣获金奖和铜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打造西部陶都是平川区在丝绸之路产业持续开发的一次突破与创新,挑战与机遇并存。
3 弱势(weaknesses)因素
平川陶瓷占据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从目前陶瓷产业发展的程度与层次方面,产业还明显滞后于其他产区。尽管某些企业引进了部分先进的设备,效能较高的生产线,但科技含量低、资金短缺、管理和技术人才力量薄弱导致了企业经营理念滞后、产品产量低下、创新能力差、缺乏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等问题。
资金断档制约着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以及技术革新。譬如华顺陶瓷有限公司前两年想扩大生产规模,投资一条高档抛光砖生产线,到当地银行贷款,却总是难以兑现。在平川区,所有的陶瓷生产企业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平川区现有陶瓷生产企业都以生产中低档墙地砖为主,且主要针对农村市场,这直接导致全区陶瓷产业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状态。
除资金外,人才也成为企业的一大困扰。该区缺乏硅酸盐材料研究人员和高水平的创意研究人才,很难更新产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名牌,形成强大有力的集团优势。正如新乐雅陶瓷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杨晓云说:由于平川区大环境、配套设施发展滞后,很难吸引外地高水平人才,导致企业在开发、研制新产品方面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做大做强。
4 优势(strengths)条件
4.1 矿产与文化资源富饶,能源充足
平川区境内矿产蕴藏丰富,煤炭与陶矿共存,瓷矿和陶土原料种类齐全,既利于瓷类产品生产,也利于陶类工艺和特种陶瓷开发,富含石英石、方解石、烧胀粘土、花岗岩、石灰石、凹凸棒等硅酸盐多种资源,各类陶瓷原料测算储量达40亿吨以上。平川矿产的普遍特点开采成本较低,原料距离生产区较近,运输方便,价格低廉,据专家测算,假使当地有100条地砖生产线,可以供开采使用700年以上。[2]其次,该产区能源充足,该区拥有年产原煤1000多万吨靖远煤业集团公司和西北最大的中外合资火力发电企业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国电靖远发电有限公司、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年发电达130亿千瓦时,完全能保证陶瓷产业发展能源供给,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3]
另外,该区陶瓷文化源于马家窑体系,后来发展为磁窑窑系,历史沉淀深厚,对周边的文化辐射区域较广,周边旅游景点多,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4.2 发展前景良好
首先,平川悠久的陶瓷发展史,文化底蕴深厚,为产业积蓄了一批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技术、管理人员与产业工人。其次,通过实施“地方工业提速年”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年”等活动,为陶瓷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环境。规划面积20 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先期开发的5.7 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七通一平”,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已入驻园区,产生了良好的集聚效应。并规划投资平川艺术陶瓷园。该项目总投资1.16亿元,规划面积500亩,建设工程包括研究中心、文化产业展示中心、文化艺术馆和一条年生产65万件的高标准艺术陶瓷生产线。
4.3 市场广阔,区位优势突出
从国内陶瓷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知名的陶瓷产区已成为市场中心,生产即市场,并向外界辐射。目前,极具潜力的西北陶瓷市场因西北地区尚未形成陶瓷行业优势产区而主要被外来陶瓷占据。而陶瓷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如果平川建设生产和物流基地,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占领本区域的陶瓷市场,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和竞争性。
5 策略与途径
5.1整合资源,协同创新
从上述分析来看,平川在存在着优势发展的条件下,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薄弱环节,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针对硅酸盐材料研究薄弱的现实,加强材料研究与材料工艺升级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尽管早已成立了陶瓷研究所和检测机构,获得专业化程度较高研究部门的支持,如国家轻工部陶瓷研究所等单位,针对平川矿产的特点作出分析,来定位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人才素质,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艺术含量;加强与其他瓷区的合作,改善合作模式和投资水平,鼓励在此兴办分厂、局部合作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