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国际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理念及模式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不得不涉及到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即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 将文物保护师和文物修复师进行明确的专业划分和分类培养,这一理念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 有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 据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罗宏杰教授调研后强调,美、欧、中文保修复 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不同。美欧强调文物保护师和文物修复师属于不同概念,两者培养的侧重 各有不同。美国文保科学具有专业细化和跨学科特点,倾向于要求从业者达到硕士及以上水 平,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学生先行接受材料、化学、 计算机、物理以及历史等社会科学的不同学科方向综合的本科教育,打下扎实的跨学科基础; 研究生阶段,通过不同专业领域的导师分工,或培养具有实践性的文保修复师,或培养侧重 更高学历的研究型保护科学家。文献报道,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博物馆从业人员比重在 7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占 30%[1]。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在将文物保护师和文物修复师 专业划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保修复实践,将大学教育和博物馆师徒制相结合,更具有指 导性和针对性,培养出的文保修复人才更加契合实际的修复工作,且培训者在获得国家颁发 的特定文物类别的个人修复资质后,可以独立承接博物馆或有相关修复需求的文物修复工 作。英国的文物修复师主要来自高等院校,法国、韩国也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大学,日本在 大专院校也开设有关文物保护的专门课程,学生在毕业前参加实践训练,毕业后供职于文保 单位,还有一部分人在高中毕业后就进入这一行业学习修复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