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前素质教育理论回顾
自18世纪中期第一所现代幼儿园在德国建立以来,现代学前教育已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以皮亚杰、乔姆斯基、布朗芬布伦纳、蒙台梭利等理论家发展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学前素质教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的新趋势。学前素质教育着重强调儿童身心发展、社交能力、个性发展,能够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个性素质养成,并有利于智力和身体的成长[2]。学前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主要为: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行为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理论五大体系。
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发展理论来源于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成长存在完全一致的模式和规律,因此应该运用普遍的方式进行学前素质教育。发展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设立一系列儿童发展阶段目标或指标,以衡量儿童成长的状态和表现。
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应用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成长的社会或社区背景,由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价值体系及与他人关系的影响,因此必须关注学前素质教育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在实际应用当中,这一理论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家长、教师等的参与、指导、支持、帮助,使儿童最终能够获得独立成长。
社会行为主义理论及其应用
社会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经验是塑造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正面的刺激受到鼓励而学会任何知识或者技能。学习的过程被视为与社会和环境条件的正面刺激相关,通过加强儿童的某种行为或是他人或环境对这种行为的反应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强调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并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做出反馈以促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