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生物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式教学
新课标(2017版)指出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自然科学类专业课而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历来是一个难点[5]。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知识来源,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科目内容。普通高中生物学新课标倡导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通过生命观念来育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态道德观;通过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建立的生物学概念、观念,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得以运用;而社会责任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品格道德的具体表现,是能力外显的途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于社会责任。这些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从而使思政教育从“专人育人”转向“人人育人”,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6]。
1.1 提升教师素养,增强“思政教育”意识
“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尽管目前课程考核评价偏重于生物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缺乏对学科中思政观念要素的考核,管理部门也没有过多关注教师学习的途径以及对教师课堂思政教育的相关评价,导致了教师更加偏重知识传授, 阻碍了教师进行寓思政于教学的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时时处处体现育人的职责,扭转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而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师应广泛挖掘教材资源,将思政理念适当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确保学生身心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