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宫内膜癌传统分型与临床治疗应用
1.1子宫内膜癌传统分型
1973 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根据分化程度将子宫内膜癌分为高分化子宫内膜癌(G1)、中分化子宫内膜癌(G2) 、低分化子宫内膜癌(G3)。分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好。1983年Bokhman [7]将子宫内膜癌分型划分为两型,Ⅰ型子宫内膜癌代表雌激素相关型子宫内膜样癌,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预后相对较好。Ⅰ型子宫内膜癌包括大部分子宫内膜样癌,此类腺癌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高。Ⅱ型是非子宫内膜样癌 (主要为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癌、移行细胞癌),其发生与雌激素无关,预后较差。
1.2传统分型指导临床治疗现状及局限性
目前,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标准术式是筋膜外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加(或不加)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治疗以放化疗为主。Ib-IV期患者、复发患者以及Ia期伴高危因素患者(年龄>60岁、低分化、特殊病理类型、肿瘤体积较大),需辅助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联合治疗。内分泌治疗主要应用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子宫内膜癌年轻患者及晚期或复发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适合内分泌治疗现主要依赖临床病理免疫组化ER、PR的阳性率。但是对于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仍没有标准。传统分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子宫内膜癌的本质,但其存在以下局限性:( 1)对子宫内膜癌亚型分类不够精准,子宫内膜癌为异质性肿瘤,传统分型在I型和II型间存在大量分子特征重叠。如PIK3CA基因突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约占52%,也存在于42%的浆液性癌中;p53基因突变约占浆液性癌的75%,但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也高达12%[8-9] 。(2)相同分型的临床结局差异明显,如同是 G3 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EEC),患者临床结局差异明显;相同分型分期的患者对术后辅助治疗(放疗、化疗等)的敏感性各不相同。(3)组织学分型可重复性差。尽管FIGO、WHO不断完善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特点分类,但因为重叠的形态学特征,使一些肿瘤难以准确分类,尤其是区分高级别子宫内膜样腺癌(包括G3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浆液性癌)是一个挑战,尽管可辅助性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但仍受病理学医师的主观影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