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民乐县黄芪等中药材种植效益分析
更新日期:2018-03-25     浏览次数:216
核心提示:欢迎投稿《中药材》

2014年在高海拔旱作农业区的南丰乡秦庄村试验板蓝根全膜微垄沟播集雨技术,结果板蓝根产量可达到360.8㎏,较露地点播亩增产194.9㎏,增产率达到117.5%;较全膜覆土穴播亩增产102.3㎏,增产率达39.6%。全膜微垄沟播板蓝根亩产值可达2886元,较全膜覆土穴播的亩增收818元,较露地点播的亩增收1559元。
在南丰乡永丰村示范中药材标准化种植1130亩,主要示范板蓝根、黄芪标准化生产技术;板蓝根全膜覆盖技术;引进中药材新品种11个,分别为当归、党参、黄芪、红芪、板蓝根、大黄、水防风、牛蒡子、独活、黄芩、桔梗。试验结果各种药材亩产分别为,板蓝根468.36㎏,黄芪443.57㎏,大黄443.36㎏,独活319.96㎏,红芪205.01㎏,黄芩184.52㎏,当归178.32㎏,党参121.15㎏,桔梗95.21㎏。试验结果表明,除过水防风、牛蒡子的9个品种,都适应民乐县南丰乡等高海拔地区栽培;尤其是黄芪的产量和品相都非常理想,适于在高海拔地区推广。
2黄芪种植效益
民乐县黄芪生产从陇西县调入蒙古黄芪种苗,商品名为低杆芪(绵芪)。普遍采用种苗移栽方式,种苗从陇西首阳、文峰等地调运,4月中旬定植,犁沟深度20㎝;株行距高密度15-20㎝×10-15㎝,低密度行距25×株距10㎝,亩栽植密度26680株/亩;土壤以栗钙土、灰钙土为主,底肥尿素20㎏+磷二铵20㎏+复合肥30㎏,追肥尿素20㎏+缓控复合肥30㎏,折合纯N26.5㎏:P2O518.2㎏:K2O9㎏,三元素比例为3:2:1;人工拔除杂草2次,初次五月,二次七月,不用除草剂;无病害发生;灌水2次。加工环节:切片,3级分级,一级直径1.5-2.0㎝,价格48元/㎏;二级直径1.2-1.5㎝,价格26元/㎏;三级及以下价格10-18元/㎏。
亩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土流转地400元,机耕费80元,机械栽植200元,水费50元,化肥300元,种苗150㎏×15元/㎏=2250元,人工费用800元,收获机械200元,合计4280元。黄芪价格6-12元(鲜货),产量600-900㎏,收入3600-10800元,净收入-680~6520元,收获干草300-400㎏,收入300~400元,合计净收入-380~6920元。干湿比2-2.75:1,干货20-25元,收入4364~11250元,净收入84~6970元。可以看出只有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才能保证黄芪收益。在产量低、价格低而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黄芪种植还可能亏损。
高产典型:2015年三堡镇韩庄村连片种植黄芪3000亩,通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增产技术措施,使黄芪平均亩产达到950㎏,售价8.5元/㎏,亩产值8075元,扣除种苗款、人工、机械等费用每亩4000元(每亩用种苗150㎏,种苗20元/㎏),每亩收入约4000元左右。农户谢维仟种植的8亩黄芪亩产达1023㎏,亩产值8695.5元,亩收入4695.5元;谢维澜种植的5亩黄芪,亩产达1015㎏,亩产值8627元,亩收入4627元。
3黄芪种植前景
民乐县年降水量351mm, 无霜期140天以上,大陆性荒漠气候,海拔1700~2400m,符合黄芪生长自然环境标准。近年来民乐县种植大户发展迅速,但对黄芪产业的信息并不掌握,大多属于按部就班、跟风类型,市场调研和扩展开发不足;种苗培育没有发展起来;黄芪切片加工规模小,当地市场培育滞后,运销大户较少,多为陇西客商直接收购或与当地经纪人联合收购鲜货。
该区域气候冷凉,热量不足,农作物生长季节短,降水变率大且季节分配不均,靠祁连山融雪灌溉。以小麦为主的种植结构常导致灌溉用水集中紧张,每年都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农田因得不到适时适量的灌溉而不同程度的受旱减产。春秋低温冷冻,夏季干旱缺水是影响该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由于水资源制约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还面临着干旱缺水威胁。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胡麻、油菜、豆类、马铃薯等,夏粮面积大,占总播种面积的80%,常导致耕作上的粗放经营且用水矛盾突出。传统作物小麦、大麦、油菜比较效益低,即使新近发展起来的马铃薯种植也因为投入较大纯收益并不理想,致使种植面积难以扩大。
黄芪等中药材具有效益较好、节水、调茬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2015年全县板蓝根、黄芪、甘草、王不留行、孜然、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20万亩,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在政策、技术的引领下,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推行GAP种植规范,以民乐县为代表的沿山冷凉灌区有可能成为甘肃省黄芪等中药材新兴道地产区。
作者姓名:侯格平 甄东升 姜青龙 梁国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