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OBE理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一)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OBE理念及环境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环境监测》课程在该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解决该课程教学内容多而广,但学时有限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抓基础,重需要、强能力”为原则,克服传统教学中主体方向和深度难把握、层次感不强、能力培养不足的弊病,强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凝练出《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1:掌握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及相关标准;
课程目标2:掌握水体、空气等环境对象的环境监测方案设计方法,能够根据环境监测目的设计环境监测实验方案;
课程目标3:掌握水、气、土等环境对象常规监测项目的测试分析方法和原理,能够运用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对水、气、土等污染进行监测;
课程目标4:掌握环境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数据处理方法,能够使用环境监测数据综合评价环境质量或编写监测报告;
课程目标5:熟悉环境遥感监测、应急监测和自动监测等环境监测新技术。
课程目标 1和5 的设置是考量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环境监测的新技术的了解。课程目标 2—4 则通过设置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讨论、课程项目等教学环节,突出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设置,重点保留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基于OBE理念,围绕《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既考虑基础知识,也关注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新动态;不仅考虑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增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改革后,课程教学内容共112学时,包括理论授课64学时,实验授课48学时。在理论教学部分:绪论2学时;水和空气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核心和其它环境对象监测的基础,学时分别为16和14学时;土壤环境监测为4学时,生物污染监测为6学时,物理污染监测为6学时,环境自动监测为3学时,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管理为7学时,6学时的课程项目答辩。实验部分聚焦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其中:水质监测实验24学时,空气监测部分实验12学时,土壤监测实验2学时,生物监测实验4学时,噪声测定实验4学时,污染自动监测2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