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社会地位在欺凌受害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更新日期:2020-12-10     来源:教育导刊(下半月)   作者:余玮  浏览次数:158
核心提示:(二)主观社会地位在欺凌受害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发现主观社会地位在初中生欺凌受害与抑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

(二)主观社会地位在欺凌受害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

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本研究发现主观社会地位在初中生欺凌受害与抑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欺凌受害程度越严重的初中生,其主观社会地位越低,进而导致其产生更多的抑郁情绪。该结果可以用生态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即初中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校园欺凌受害)会通过自身的主观认知(主观社会地位)间接影响其个体心理(抑郁情绪)。根据前人研究,发现欺凌受害者通常有低的自尊和较低自我价值,且倾向于消极的认知图式,从而对自身的主观社会地位作出较低的评价 [33] [34]。因此,当个体认为自己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时,往往会体验到伤心、无助等一系列负性情绪,进而陷入负性情绪而无法自拔,最终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相反,主观社会地位较高的个体会有更强的自尊和更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些都利于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他们体验到的抑郁情绪较少 [35]

(三) 研究意义与不足

总体来说,本研究考察了初中生欺凌受害、主观社会地位和抑郁情绪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初中生欺凌受害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其抑郁情绪,还可以通过主观社会地位间接影响其抑郁情绪。这些结果具有以下两点意义。第一,本研究是首次对初中生欺凌受害与主观社会地位间的关系进行直接考察,因而拓展了以往初中生欺凌受害与主观社会地位局部指标如人缘状况和学业成绩间的关系,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第二,本研究通过探索初中生欺凌受害影响抑郁情绪的可能路径,发现了主观社会地位这一具有缓冲作用的个体认知因素,这为解决初中生内化心理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过调节个体认知因素,如提高主观社会地位来削弱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