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两汉时期山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更新日期:2020-12-10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李广洁  浏览次数:223
核心提示:二、两汉时期山西地区的民族融合经过长期的交流、兼并,居住在山西境内的游牧民族逐渐同华夏族融为一体,到了秦汉时,山西境内基本上以汉族为主。秦汉

二、两汉时期山西地区的民族融合

经过长期的交流、兼并,居住在山西境内的游牧民族逐渐同华夏族融为一体,到了秦汉时,山西境内基本上以汉族为主。秦汉之际,匈奴进入山西北部。汉初,匈奴南下,大军围攻马邑(今朔州市),驻防马邑的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句注塞(今雁门关西),至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城下。匈奴突破句注屏障南犯河东重镇晋阳,如果沿着汾河谷地南下,长安城就危在旦夕。刚刚立国的西汉王朝面对匈奴的威胁,必须进行反击,刘邦率兵出征。匈奴单于佯败,撤离晋阳,引诱汉军北上决战。汉军通过句注塞一路追击匈奴,但出师不利,兵败于今大同附近的白登山。汉初白登之战后,汉对匈奴采取和亲之策,汉匈之间基本和平相处。汉文帝晚年,匈奴绝和亲,犯汉境。从公元前165年之后,匈奴多次南下进犯雁门郡(治今山西省右玉县南)、代郡(治今河北省蔚县),汉朝派大将驻防北边的句注塞、飞狐口,以备匈奴。说明在汉文帝晚年,恒山以北已经不时地受到匈奴的攻击,太行山—恒山一线成为西汉防御匈奴的一道屏障。有时匈奴会突破这道防线南下,“胡骑入代、句注边,烽火通于甘泉、长安” [3]2904。从地理形势来看,位于恒山山脉的句注塞、飞狐口是距离长安较近的防御匈奴的军事要塞,当匈奴南下越过句注塞、飞狐口,都城长安就会接到警报。汉武帝初年,公元前133年,汉军以马邑城为诱饵,引诱匈奴南下,匈奴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以10万骑兵从武州塞(今左云县)南下,向马邑进发。汉军30余万通过句注塞北上,埋伏于马邑附近。

2024-11-15• 民族融合视角下云冈石窟体育文物研究
审稿意见一、总体评价本文《民族融合视角下云冈石窟体育文物研究》从民族融合的视角出发,对云冈石窟中的体育文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文章结构清晰...
2024-07-30• 澳大利亚促进学校民族融合的社会情感学习策略探
审稿意见稿件名称:澳大利亚促进学校民族融合的社会情感学习策略探析作者:柴丽蓉,滕志妍投稿期刊:《全球教育展望》审稿专家意见:一、总体评价本文...
2022-03-08• 宗教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因素促使了女性身体观念
一、披帛源起与身体观念当今学界对披帛的起源尚未形成共识,其中有两派学说支撑资料较为详实:一是西亚起源说,孙机先生认为帔帛大约产生于西亚,后被...
2022-01-20• 农耕带与游牧带的交错地带
一、先秦时期山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山西地处温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也是农耕带与游牧带的交错地带,自古就是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混合居住的地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