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称论文 » 教育 » 正文
“身为越人,未忘斯义”:鲁迅对“越中先贤”抗争精神的传承
更新日期:2020-12-14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缪作林  浏览次数:184
核心提示:一、身为越人,未忘斯义:鲁迅对越中先贤抗争精神的传承鲁迅的抗争精神无毋庸置疑的,而这种抗争精神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故乡越中先贤风骨的延

一、“身为越人,未忘斯义”:鲁迅对“越中先贤”抗争精神的传承

鲁迅的抗争精神无毋庸置疑的,而这种抗争精神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故乡“越中先贤”风骨的延续。鲁迅的同乡蔡元培先生,在《越中先贤祠春秋祭文》中以赞美的语气追悼越地先贤:“经论云雷,是维大禹。服教畏神,礼仪之府。后王尝胆,任侠竞翘。······儒林大师,余姚肇祖。千祀不祧,授经图谱子。新昌朴学,翼左程朱。良知证人,大启堂庑 。文苑之英,盛哉典武。”[]鲁迅的故乡绍兴,作为浙东文化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古“越文化”,在绵延的历史过程不断涌现许多杰出人物,以至“十步之内,必有先贤痕迹”,这些人物成为绍兴人文精神的载体以及重要的文化符号,他们集体构成了绍兴地区的“先贤精神”并成为“集体无意识”渗入到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悟方式之中,依照荣格的说法“集体无意识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自在的实体;它仅仅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以特殊形式的记忆表象,从原始时代一直传递给我们,或者以大脑的解剖学上的结构遗传给我们。”[]结合鲁迅的个性以及其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窥视越地先贤精神的“影子”以及他对故乡先贤精神的肯定态度。

越地“先贤精神”的显著特征就是不屈的“抗争精神”。这样的精神姿态体现在物质生活和个人性格两个维度:越地处东南一隅,多山少耕地,生存环境恶劣,越人物质生产资料的丰富性远不如中原地区,这就使得越人必须以坚韧的态度面对自然环境。其次,越地长期游离于中原文明之外,较少地受所谓“礼乐教化”的影响,因而得以保存原始的剽悍文化风貌和生猛的气质,故被形容为“锐兵任死,越之常性也”,这也和后来鲁迅极推崇的摩罗诗人精神本质上达成了一致:即一种不安于逆来顺受、不甘受制于不合理之压迫、不满社会和国民性之蒙昧,从而不断进行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