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权臣权与国权
更新日期:2018-03-29     来源: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浏览次数:204
核心提示:4  余言毫无疑问,使中央与地方保持团结一致,是建设国家、抵御外辱的重要先决条件。这么说当然不是要为攘外必先安内这种绝对强化的方案招魂,[不独

4  余言
毫无疑问,使中央与地方保持团结一致,是建设国家、抵御外辱的重要先决条件。这么说当然不是要为“攘外必先安内”这种绝对强化的方案招魂,[ 不独蒋介石时代,像晚清那样,中央时刻想要借机夺回地方权力,实际上也都是大有“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在作怪。须知地方军阀也好,封疆大吏也好,他们并非没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当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有受损的可能时,他们未免不会时刻想要保全自身权力,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使整个国家的权益都受到损害]相反地,我认为达到中央与地方真正的团结合作、良性互动,中央反而应该主动给地方以比较大的自由选择权;否则,中央与地方必将如同晚清政府一样,在长久的猜忌与斗争中遭遇失败。
毛泽东在其重要著作《论十大关系》中探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时也说:“解决这个矛盾,当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中央适当地认可地方的权力与独立性,既不过分集权于中央,也不致地方形成割据;因自身权利得到中央的认可,地方的官员也不至于将“自保”视为第一要务,如此才有可能既保证凝聚力又在面对挑战时,同时发挥“两个积极性”,办成大事。总之,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这对于时下处在复杂环境之中的中国,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中央政府要接受放权的理念本就是一大难题,要真正在实践中达到这样的动态平衡则是又一大难题。想要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就需要中央与地方的官员领导们在拥有大局意识(这实在是无需多言的基本前提)之外,更对中央与地方间的互动拥有深刻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否则,如一直安居中央,只接受过系统的“大一统理论”熏陶的光绪帝、翁同龢那样的领导和官员,是很容易在思想上走向极端而软弱,在政策上走向冒进而短视,从而给自身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的。“宰相必起于州部。”韩非虽为中央集权制度的谋划者,但他的这句话,对于帮助政府适当地调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同样是有借鉴意义的。
作者: 俞家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