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分类
更新日期:2020-12-29     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作者:国瑀辰  浏览次数:173
核心提示:缺血性肠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分类缺血性肠病是普外科急腹症中相对罕见的疾病,其发生部位多在结肠,尤其是各动脉血供相交接的部位,如结肠脾区、乙状结

 缺血性肠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分类

缺血性肠病是普外科急腹症中相对罕见的疾病,其发生部位多在结肠,尤其是各动脉血供相交接的部位,如结肠脾区、乙状结肠,直肠及小肠的缺血性肠病较为少见,发病率具有逐年增高的趋势[3]。成年人缺血性肠病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当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一些药物口服史时,发生缺血性肠病的风险将明显上升。此外,此病女性多发,女性的发病率可达70%[4]。根据其病程发展,可分为急性缺血性肠病和慢性缺血性肠病两大类[5]。急性缺血性肠病中肠系膜血流量骤减,较容易演变为肠道坏死并继发脓毒血症、多脏器衰竭,其死亡率可高达60-80%[6, 7]。而慢性肠系膜缺血虽然没有发生急性肠坏死,但由于肠道长期处于缺血状态,可能会出现肠道功能不全,并可以出现肠道慢性溃疡、狭窄、纤维化。

急、慢性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分析

急性缺血性肠病根据其成因不同可以细分为4大类,分别是肠系膜动脉血栓型、肠系膜动脉栓塞型,肠系膜静脉血栓型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型。肠系膜动脉血栓型患者约占全部急性系膜缺血患者中的20-35%,患者多存在肠系膜上动脉以及全身其他动脉系统的粥样硬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急性血栓,部分患者可存在血管炎性疾病,继而继发血栓形成或动脉狭窄、闭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型约占急性肠系膜缺血患者中的40-50%,患者多存在房颤、心梗等容易并发附壁血栓的疾病,栓子脱落后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形成血管闭塞[8]。肠系膜静脉血栓型患者约占缺血性肠病患者中的10-15%,其诱发原因多为创伤、局部炎症反应以及凝血异常导致血栓形成倾向等[9]。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 NOMI)约占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5-15%[10],然而,其预后较差,死亡率可高达50-83%[2]。目前认为NOMI的发病危险因素有休克、脱水、低血压、低心排出量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以及致血管痉挛的药物应用等[11]。这些因素可导致肠系膜血管灌注不足,诱发肠系膜血管缺血痉挛,进而导致NOMI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