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网络场域中的实践逻辑
(一)依托网络特点,挖掘话语内容
一方面,利用网络的开放、虚拟性,让话语主体凸显。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参与网络活动,拥有自由的话语权。朱大鹏学者认为虚拟不能仅限于对现实空间的简单嫁接,话语内容的创新是关键。[6]技术创新的过程必须要持久,这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网络发展的特点。说话人要善于利用网络呈现出来的特点,利用可用的话语资源,更好地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抢占网络话语的主体地位。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具有海量化、碎片化的特点,挖掘话语资源。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依托这个特点,从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中筛选出可利用资源,并拓展到实际生活当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要坚持开放性,放眼世界,多接触不同的社会思潮,进而博采众长,吸取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的方法。利用实际导向,根据需要而调整话语内容,从而在网络中形成思政教育独特的话语体系。[7]因此,结合网络特点,不断挖掘并利用教育资源,满足受话人的精神需求,进而在网络中形成其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