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少年非理性偶像崇拜现状与启示
更新日期:2018-04-03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   浏览次数:210
核心提示: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需求,表现为个体对所喜好人物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一、 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需求,表现为个体对所喜好人物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明星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1],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青少年正是在对不同杰出人物的认同和依恋中肯定自我价值,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偶像崇拜是他们实现社会化的途经之一[3]。可见,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是否理性,或者说,非理性卷入的程度,不仅影响着偶像文化,也将对社会主流价值导向产生冲击。更为重要的是,青少年正处在人格形成、价值观完善的关键阶段,非理性偶像崇拜易于导致去个性化,进而对个体整个人生历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何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森桑认为[4],偶像崇拜者可能会呈现出自恋、上瘾倾向,对所崇拜的偶像产生跟踪行为,遇到与偶像有关的物品时会产生强迫性购买行为;处于深层水平的偶像崇拜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甚至可能会有抑郁症,焦虑和社会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国内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理性约束降低的趋势,易于产生非理性行为[5]。麦卡琴等人较早对非理性偶像崇拜进行了研究,认为个体崇拜的卷入程度是判断偶像崇拜理性与否的重要标准[6]。他们从病理角度提出了“专注-上瘾”模型,并根据模型制定了偶像崇拜态度量表(Celebrity Attitude Scale,CAS),主要测量个体对偶像的迷恋程度。该量表将非理性偶像崇拜依次从低到高归为三类:低水平卷入程度的偶像崇拜仅限于娱乐社交水平,出于娱乐和引人注意的目的而崇拜偶像;中等程度具有强烈的个人感觉水平,对偶像有难以抑制的个人情感;而高水平的偶像崇拜则表现出病理边缘水平,过度认同偶像,将偶像的成功或失败等同于自己的成败等。可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表现为情感失控、自我卷入过多,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其关注的偶像;混淆偶像与自我关系的现实界限,将偶像作为唯一的追求和依赖或将偶像无限泛化;片面强调偶像的作用而忽视更为全面、理性的信息,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作者:马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