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L1表达对于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预测价值
更新日期:2018-04-03     来源: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浏览次数:239
核心提示:摘要: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精准治疗的典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

摘要: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精准治疗”的典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作为肺癌治疗的主要靶点,其靶向药物的研究大大提高了肺癌治疗的有效率(response rate,R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然而,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问题不可避免的产生使靶向药物到达瓶颈。目前克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的耐药机制方法之一是寻找有效的预测靶标,使治疗更加个体化。近期发现肺癌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dth ligand -1,PD-L1)的高表达与EGFR敏感突变相关,并且两种靶向药物的联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D-L1对于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应用EGFR-TKI疗效的预测价值进行阐述。
前言:在全球范围内,肺癌已经成为肿瘤相关死因中的首要原因,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是最重要的突变位点之一,据报道达到47.9%的亚洲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存在EGFR突变[1]。主要的EGFR突变是19外显子缺失突变、21外显子L858R突变[2-3],两种突变都提示对EGFR-TKI敏感。但是30%的EGFR突变的肺癌患者应用EGFR-TKI无效(考虑为原发耐药),另外,经过大约10个月的治疗后,几乎所有开始对EGFR-TKI有效的患者最终出现耐药,其中机制很复杂,其中以EGFR T790M突变和MET基因扩增为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占60%。目前针对耐药机制的治疗策略分为:1、研究不可逆的EGFR-TKI,可用于目前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耐药的患者;2、单靶点药物不能阻断肿瘤全部转导信号,开发多靶点的靶向药物也可以作为新的研究方向;3、某些生物学分子标记物与EGFR-TKI疗效相关,将使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达到高度个体化,因此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疗效评价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免疫治疗正在被广泛研究,程序性凋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为主)是最有前景的靶点,两者的相互作用可减少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研究已表明阻断PD-1/PD-L1通路可以通过恢复T细胞的功能来增强肿瘤内免疫反应。此外,经过EGFR-TKI治疗后,PD-L1+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更好的疾病控制率及更长的PFS5。因此抗PD-1/PD-L1通路将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方向。近期,有报道提示PD-L1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约占19.6%-65.3%[6,7],并且EGFR突变与PD-L1表达两者相关[8]。因此,本文将对EGFR敏感突变与PD-L1的表达之间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杨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