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学科学习障碍因素分析
(一)语言文字因素
彝族是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民族,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D·布莱德雷.彝语支源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就大凉山的彝语而言,各地方又各不相同,体系比较复杂,在彝族家庭传统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彝族学生开始学汉语时就形成了使用本民族语言习惯,因而想要理解汉语中一些较为复杂的表达,对他们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涉及到许多古代汉语,加之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代的人名、地名往往是一个汉字,记忆十分困难,看不懂、听不懂史料使得历史的学习十分乏味,造成了语言上的学习障碍。彝族文字在初创阶段是象形表意文字,但近现代以来,凉山彝文已经演变成表音的音节文字了,一个彝文单字表示一个彝语音节,和这个字音同、音近的若干个字都可视为该音节的重文别体,都可用以表达语音相同、相近的词[[[] 黄建明.彝文文字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而汉字是典型的象形表意文字,古代文字的表意功能更强,存在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且古人用字往往言简意赅,对于习惯使用本民族文字的彝族学生而言,无疑是很艰难的。笔者调阅三年来,学生期末考试历史科目的成绩,发现凡是涉及到史料的题目,学生的失分率都较高,充分表明彝族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确实存在语言和文字上的障碍。
(二)历史文化因素
彝族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轨道,从原始部落过渡到奴隶占有制,再经历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建国之后逐步过渡到现代社会,这样的一种发展脉络,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支流。《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历史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时空意识,从而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逐步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认识人类社会的演进。”使彝族学生学习、并了解自己民族尚未经历的历史阶段,很难形成“代入感”,那么历史发展就只剩下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单个因素,难以将其串联起来,历史知识成为了一个个碎片化的知识点。同时彝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习俗,在宗教信仰、天文历法、婚嫁丧葬、饮食习惯甚至是服装饰品等方面都与汉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金尚会.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
]]。历史教科书中“民族”的概念是“中华民族”,更多是汉族为主的文化习俗,这与彝族的文化信仰有所区别,尽管在教材中也多次强调民族融合的过程,但“重华夏而轻夷狄”史学观念依然有所体现,因而彝族学生在学习时,不仅难以形成“民族”自豪感,反而容易造成文化和心理上的不自信,形成一种自己民族是落后民族的错误观念。笔者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表现出更高的兴趣,但对中国传统的习俗则不太了解,正是这种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习俗上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作者:赵发
点击在线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