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异化劳动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生发点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论述人的本质,扬弃私有财产的扬弃,劳动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时,提出了许多涉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观点。在这里虽未系统地展开论述,但是为后来进一步研究和系统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奠定了基础。
(一)从“人是类存在物”到“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
在《手稿》中,马克思多次采用费尔巴哈式的“类存在物”、“类特性”等术语,运用异化劳动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人本主义哲学批判,无疑深受费尔巴哈影响。仅隔半年,马克思就撰写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批评费尔巴哈将人假定为抽象的、孤立的个体。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01观点的急剧转变绝非一日之寒,早在《手稿》中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试图通过宗教批判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合乎人性的理想关系。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创造性地将人的本质的异化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指出人的本质的复归在于扬弃异化劳动,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物统治着人,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劳动者的对立面——资本家,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实际上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处于异化劳动中的人仅仅是片面的、动物式的人,人在劳动中感受到的不是自由和幸福而是折磨和摧残,属人的活动沦为本能的、动物式的活动,人丧失了自己的类生活,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