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现代文明充斥的当下,传统文化枝叶日趋凋零,西瓯骆越民族曾经创造过的图形文化和其他许多优秀民族遗产一样正以惊人的速度从人们的记忆中被迅速遗忘。如何延续这一地域民族文化瑰宝已然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保护传统民族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将这些过去的图形元素赋予现在时态,进行必要的解构和再造,并将其应用于会展现实之中,为特定的社会形态服务,体现其全新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传承和发展才会具有真正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本文的撰写旨在将瓯骆先民在特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所创造的图形文化遗产,从会展设计的专业视角,对图样形式及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深入、多维度的整体研究。通过典型“岜莱”图形元素的系统整合,揭示其纹样形态构成内在的文化体貌及风格特征,探索在现代会展中的融合应用,以期真正实现殴骆民族传统图形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一、瓯骆“岜莱”形成概述
1、自然环境
瓯骆民族主要生活在我国南部边陲。东面与粤地毗邻,南面濒临北部湾,东北面相接与湘、黔两省,西面与滇相依,西南面与越南国接壤,域内可以用山清水秀、土地湿润、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景色如画二十个字进行概括描述。在漫长的岁月长河,瓯骆先民在与大自然持久的抗争中,以特有的民族智慧和创造才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了异彩纷呈、风格独特、富有成就的以“岜莱”为代表的图形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璀璨多姿纹样宝库中的内涵。
2、“岜莱”族属
在绵延200多千米的左江流域,至今留存着178处造型古朴、风格粗犷的崖壁画,形成了规模宏大、世界罕见的崖壁画长廊。最为典型的宁明耀达“岜莱” (壮语,意为绘有花纹图像的山,俗称“花山” ),人像之众,物象之多,场面之大,为已发现崖壁画之首。然而这些手法概括、写实、夸张乃至变形的图形作品,除了再现远古族人举手蹲足生动传神极富艺术韵味的舞蹈场景外,其笔法之刚劲、风格之粗狂,体现了瓯骆先民杰出的艺术创造才能,画面是以祈雨为目的,根源于稻作农业的蛙崇拜再现,是“那”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对于崖壁画的始作民族,虽有多种学术看法,比较明确的观点应该是:为瓯骆部族或部落联盟中居住在左江流域的氏族及部落所为。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在此地区的居住壮侗先人“瓯骆人”创造的艺术杰作,是先民举行盛大祭祀仪式的形象再现。花山崖壁画已成为“瓯骆”民族特有的绘画艺术的标志,其投影式的举手蹲足人物形象,已然成为先民崖壁画艺术的标志性象征。
作者:张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