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种类
自 1978 年 Burr 等首次在马铃薯上发现了 PGPR 后,便开启了探索植物根际促生菌的 大门。PGPR 被大量的实验证实存在于多种植物的根际,按其存在的位置划分,可分为两类 [9]:一类是胞外 PGPR(eraellular PGPR,ePGPR),它寄生于根际细胞外,凭借产生信号既可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也可促进植物生长繁殖,且不会形成根瘤,在该类别中最具代表性的微 生物是芽孢杆菌属[10-12];另一类是胞内 PGPR(intracellular PGPR,iPGPR),它最早发现于 Beijerinck[13]的实验中,存在于植物细胞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能形成根瘤。
3 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制
随着微生态学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菌群分子生态学的检测和鉴定方法相继出现, 如指纹图谱法、16SrRNA 寡核酸序列分析法等,使得植物根际促生菌的作用机制逐渐被人们 所了解。但由于微生物所处的环境复杂,与各式各样菌群结合发生反应,会呈现多种生态关 系,如竞争、栖生、互生、偏生等[14,15]。因此,依靠现有的研究技术来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 仍有很大难度,尤其是其分子机理方面。根据当前研究显示,植物根际促生菌按促生机理大 致可分为两类:直接促生和间接促生。直接促生是指 PGPR 直接作用于植物,改变土壤中 某些无效元素的形态和(或)产物,从而促进植物健康生长。间接促生指某些 PGPR 抑制 或减轻对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不利影响的某些致病菌[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