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纸本文化在交流和传播中的特色
更新日期:2018-04-27     来源:美术观察   浏览次数:212
核心提示:四、合而不同共创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与南北民族和邻国的交流中发扬光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多民族组合的大家庭。天下一家的思想在唐宋时得到进一

四、合而不同 共创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在与南北民族和邻国的交流中发扬光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多民族组合的大家庭。“天下一家”的思想在唐宋时得到进一步发扬。司马光说“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能独尊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僭伪哉。”《金史》说:“契丹汉人久为一家”,“女真、渤海本为一家。”虽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千差万别,但在移民杂居,互通有无,往来交流,图书的翻译与编著流通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感情。文献记载,五代至宋初,西川写经流入敦煌。如《佛说十王经》上有,“成都大圣慈寺藏川述”题记。《维摩诘经》题“大周广顺八年(958年)十月十一日西川善兴大寺两院法主大师法宗往西天取经留与郡主。” 唐代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经典360卷作嫁妆。佛教僧人把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佛经、医学、农学、工程技术、天文历法、历史、诗歌等书籍译成藏文;随同入藏的手工业工匠将制陶、造纸、制墨等手工业技术也传入西藏,沟通了中原和西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宗教文化的交流。唐代会昌元年(841年)当吐蕃发生灭法时,有僧人满载律藏典籍从新疆经甘肃到四川西部传播佛法。西夏统治者为了学习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发展自己的文化教育,除了大量收藏汉文典籍外,还用西夏、汉两种文字翻译、雕印书籍,种类繁多,诸如大量刻印佛经、儒家经典、诸子、史传、佛经、诗、文、小说、格言、谚语、文字、音韵、兵书、法律、医术、版画等等。从西夏绘画作品中也能看到藏传佛教艺术与西夏的交流,如保存在贺兰山遗存的石窟寺院、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地的壁画和黑水城出土的唐卡与版画等。《金史交聘表》说,“西夏遣使赴宋献马匹乞赐佛经一藏,赴金购置儒释书籍,用夏、汉两种文字雕印流通。”《益洲名画记》中说:“天福年(936-943年)赵玄德入蜀,将来梁隋唐名画百本至今相传。”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日僧宗睿从长安回日本,携有在成都雕印的《唐韵》一部五卷,《玉篇》一部二十卷。“咸通三年初至汴州,更至长安,随从访写经籍,于咸通七年携同所得经书一百三十四部及诸文物返国”(《中国佛教》中国佛协编)。“绍兴六年(1136年)大理遣使来贡,贡品中有金银书《金刚经》三卷,波斯、昆仑诸国来与贡,大理也有使节往来(《大理野史》卷上)。南诏、大理、金、西夏君主崇儒尊孔,任用被俘的汉人官吏,举子文人艺士,讲授佛儒经史,用本民族文字翻译佛儒图书。如西夏乾佑庚戌二十一年(1190年)骨勒茂才编著的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辞典《番汉合时掌中珠》中说,“不说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学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这本书是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西夏灭亡后,西夏文仍继续使用。元代称西夏文为河西字,并刻印了大批佛经活字印本。南北民族彼此交流,血脉贯通,异彩纷呈,合而不同,展现出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
作者:李寻玉

2018-06-15• 中国古代纸本文化在交流和传播中的特色
摘要:中国古代纸本文化源远流长。远古的先民们依类象形,创造出特殊的文字。随着笔墨纸的生产应用和雕版印刷及活字印刷的发明,从用甲骨、木简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