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风服装的流行及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中国风”和“中国元素”兴起的历史演变
“中国风”及“中国元素”从来不是服装界的新鲜话题,早在几百年前,中国的丝绸、瓷器、茶文化就风靡欧洲,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时曾长时间流行“中国热”,在这段时间内欧洲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1700年,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舞会时曾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使得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种中国风尚体现在当时整个欧洲社会中,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日用物品、家居装饰、园林建筑等。受中国风影响的洛可可风格与中国式园林亦在欧洲各国王室流行。中国风尚于18世纪中叶在欧洲各国达到顶峰,直到19世纪才逐渐消退。
十九世纪以后,西方服装开始在面料、图案、款式和色彩方面吸收和模仿中国。欧洲服装领域的东方影响逐渐增大,反西方倾向成为特色;同时,一些清代服式被效仿,马褂演进为女式夜礼服外套,“花翎顶子”变成“曼特林帽”,即一种插羽毛的女帽,流行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服装设计的概念被正式确立后,中国风的影响进一步延伸到国际服装设计的舞台,中国风主题一直为西方设计师所钟爱并延续至今。
二战以后,中国经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际的封锁,中国国门再次封闭,建国后的二十多年里几乎与西方国家断绝了各个领域的交流,中国又像以前一样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七十年代,欧美国家的文化组成逐步趋向多元化的方向,民族风貌中所表现的地域范围也扩展到世界各地,尤其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成为引爆民族风的直接诱因,中国的国门渐渐打开。
但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国人穿自己品牌的衣服还不是那么自信。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人以穿国际大牌标识的服装为荣,他们认为,这表现了他们的富有、成功和地位,感到自信。从而形成真假“大牌logo”满街的现状,这一现象表明,国人一方面盲目跟风崇洋,另一方面是审美素质的缺失。
有一位做订制的设计师曾遗憾地表示,尽管她所在订制店的牌子是北京响当当的,也有专业的设计制作团队,但是还有部分“高端客户”,不享受专属的设计服务,而是拿着国际一线大牌的实物来要求“高”仿。
高端客户尚如此,对于那些新一代年青上班族来说,不殷实的荷包更是无法支撑他们的时尚口味,但这一代人又恰恰受过良好的教育,成长于时尚资讯发达的网络时代,对国际流行元素比较了解,他们要找“李孝利穿版”,要搜强尼·德普系围巾,如果让他们爱上本土品牌,除非像西方明星穿了“飞跃鞋”,否则,真是比较困难。
作者:郭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