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题设计应遵循适度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实施强调改变学生过于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时必须把握适度的原则。具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难易要适中。
问题设计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结论,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学生会失去探究的积极性。问题过于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能及,不知从何处起,会让学生无从探究,使学生伤失信心,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既要让学生“吃到桃子”,又要让学生“跳一跳”。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设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为宜。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把其分解成若干由浅入深的小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宽广度、梯度、密度要适度。
宽广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问题的设计是在现有认知基础之上,向知识的纵深发展,学生在解决前一问题基础上解决后一问题,注意到知识的前后衔接和内在联系。教材的内容纷繁复杂,问题设计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领会。设问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梯度要求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避免远离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一开始学生就被难住,使问题失去应有的效果。要像《学记》中所说:“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之。”这就是说教师在设问时应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密度要求设问疏密得当,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注意到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要精减数量直入重点,不要为追求设问而设问,进行满堂问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要问在有疑之处,时机要适当。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在何处设问、何时设问,怎样做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设问也如此,要把握好时机。教师的设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设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求知欲。要做到这样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多角度、多层次设问。做到顺应新知识、深化新知识,同时在知识的整合处设问做到知识的迁移。
作者:张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