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形态批评到文化自观自明
更新日期:2018-05-11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252
核心提示:摘要《西南彝志》的初译者在1959年和编译者在2000年对同一史籍中的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截然不同,这不是翻译者的身份不同,而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

摘 要 《西南彝志》的初译者在1959年和编译者在2000年对同一史籍中的同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截然不同,这不是翻译者的身份不同,而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反映,这其中所体现的是彝族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途径对国家的认同,其中文化的认同方式高于政治的认同方式,是更高层次更深层面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 支嘎阿鲁;评价;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其最为核心的是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在实现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的各种认同的形式中,文化认同是一个深层次和高认同度的一种认同。考察少数民族古籍翻译工作的一些个案,可以增加我们对这方面的认识,增加今后工作的目标性和导向性。此处以彝文古籍中最重要的古籍《西南彝志》的翻译历程中,对彝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支嘎阿鲁的评价的转变过程,来考察如何通过文化认同达到更高层次的国家认同,这是一个从政治的从属者到“主人翁”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
一、两种评论的背景与《西南彝志》的翻译
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类型,同时也是一种政治批判的类型。阶级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以阶级斗争为主要政治纲领的时代,是主导整个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阶级分析是意识形态分析的一个主要方面。意识形态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托拉西在其著作《意识形态要素》中提出来的,其书名中的“意识形态”法语为“ideologie”。德文则是马克思创制的,是他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直接创制了“Ideologie”一词,并把它表述为“整个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2~43.]文化自观是人类学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西方人类学中对观察对象实行“他观”(etic)研究之后,被研究的对象进行“自观”(emic)研究的相对的称呼。文化自观通常也叫“主位”研究,他观也叫“客位”研究,“主位概念是指研究对象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客位则是人类学调查者从自身出发对事情的解释。”[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8.]在中国当代,可以发现从意识形态批评到文化的自观自明,在彝文古籍翻译为汉文的时候,翻译者对古籍中人物的评论,体现了随着中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彝族从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到文化认同的转型,这是更高层面、更深层次的一种国家认同形式。
作者:王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