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翻译莎士比亚的第151首十四行诗挑战很多,其中包括一些词句的模糊、多义、双关和主题的难以捉摸。在翻译前如能深入把握它的文本间性,包括它与莎士比亚的一些戏剧和其它的十四行诗以及当时的社会风尚的联系,建立文本间性,才能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在翻译中要善于考察这些文本间性,把握有机整体准则,在目的语语境中重构文本间性,才能更好地译好这首诗。这一研究对于诗歌的翻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本间性 十四行诗 双关 诗歌翻译
一个文本总是或多或少地与其他文本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与联系。“没有文本是内在的和自我指涉的,它总是指向过去,映射到现在,在相关的文本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罗选民,2006)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发生联系而呈现出的特性就是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亦称互文性。“由于翻译活动的这种双重性,使得目的语文本成为一种特殊文本,它基于源语文本,与源语文本所处的语言、文化、社会及源语文本作者的背景等密切相关,同时它又受目的语文本所处的语言、文化、社会及译者背景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译文具有最为错综复杂的互文性。”(李明:2003)关于文本间性与翻译二者关系的研究国内外都很丰富,蒋骁华(1998)从历时和共时的互文观探讨了某些文学词语的语义发展、变迁,以及在翻译这些词语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希望译者在翻译中把握一些词精妙而重要的含义,从而精微地翻译出来,以期提高译文质量。祝朝伟(2004)认为,译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复活,完全取决于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它的互文性知识。罗选民在博士论文《互文性与翻译》(2006)提出了互文性翻译的三原则,关联准则,经济准则和中和准则。
诗歌翻译很难,难在有些诗句意义的不确定性、以及词语的歧义、双关和模糊,在翻译中除了要兼顾以上研究者提到的方面,同进还需要增加一个有机整体准则,即是要把诗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有些难以直接翻译之处,通过灵活的策略实现整体意思和意境的移译,不必计较一词一句的忠实,可以通过译本文内和文际的互文性来弥补。本文将以一首十四行诗的互文特征及其语境化重构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诗歌的翻译之道。
费尔克劳把文体的互文性分成两个种类:显性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前者包括引用、用典、戏拟和糅杂;后者则包括体裁、范式、类型和主题。莎士比亚第151首十四行诗里面的显性互文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关键词语的双关意义和一词多义;成构互文性此研究重点关注“主题”这一个侧面。
作者:马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