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PPP融资模式在当下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需求迫切的背景下,是地方融资平台逐步退出过程中,一个有着独特优势的地方政府替代性的举债工具。本文通过分析PPP的内涵要义,探究PPP化解我国地方债务的作用模式;并以重庆市为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分析PPP项目发展对减轻财政负担,减持政府债务的实际效果。同时,我国PPP长远发展面临的法律和政策风险也需要加以关注并合理应对。
关键词 : PPP模式 存量债务 问题 对策建议
引言
PPP模式(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通过正式协议确定的一种长期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公共服务,共同分担风险、分享收益。从公共选择理论讲,PPP是准公共物品的一种供给模式,融资是第一步,目的是弥补公共资金的不足,在考虑风险最小化的条件下,进而政府部门利用社会资本附带的生产和管理技术,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
近年来PPP模式在我国发展迅速,政府援引PPP模式的首因,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统一,资金相对不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融资规模迅速扩张、问题频发,地方债问题得到国家重视。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 要点在于:剥离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并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标志着地方政府融资重点从融资平台转变回PPP模式。目前地方债规模不容忽视,PPP模式的应用核心在于解决存量项目,化解存量债务。本文依此为角度深入研究,并给出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对PPP模式的研究
PPP目标及其决定要因是PPP合约的主要影响因素。美国学者指出“公民只是希望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况下,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税收和服务费支付(NCPPP,2003),因此,私人资金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来源。[1]Maltby(2003)在研究伦敦地铁项目中提出:政府认为PPP是“维护和更新伦敦地铁的最稳定的资金”。公私合营的目的是实现利用私营部门的投资和专业知识维护公共利益,转移资金风险。[2]
(二) 对PPP模式与地方债治理相结合的研究
闫胜利 (2014)指出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71%,即政府至少可以将71%的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通过PPP项目转移给私人部门,由政府与私营部门共同承担风险。[3]白璐潘,王春成(2013)指出公共负债成因体现在金融层面与BT模式的失败,PPP模式将形成对财政投融资模式及公共项目运行模式的实质冲击,尤其将切实影响到公共债务管理。[4]日本学者Shuma Okamura(2012)采用SD模型分析过去六十年来日本老年医疗保健行业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动态行为,并诊断公共干预的副作用本身增加了赤字。并提出了“公共私人合作伙伴关系”对副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振兴日本经济并有效控制债务扩张。
作者:胡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