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看属对教学
更新日期:2018-05-24     来源:语文建设   浏览次数:206
核心提示:摘要:属对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它是一项综合的且非常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包括对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和逻辑

摘 要:属对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它是一项综合的且非常严格的语文基础训练,包括对语音、语汇、语法、修辞和逻辑的训练。本文将从安德森等人的“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出发论证属对教学的科学性:既能促进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学得或习得多种知识,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此启发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积极运用属对练习,以此服务于语文基础训练。
关键词:属对训练 对课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
一、属对教学概述
“属对”一词,属(zhǔ),意为连缀,连续;对,意为对子、对联,即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30,1702.][1]简单来说,属对就是对对子,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给上联,对下联,只要把两句缀成对偶即可。
先秦是属对的起源时期。在此时,属对最初以古代诗文及骈体格式中的对偶句出现,例如在《诗经》、《论语》等著作中就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式。最早出现关于属对的专论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将“对”分为言对(不用典故的对偶)、事对(用典故的对偶)、反对(反义词或意义不相同的词的对偶)和正对(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的对偶)四种。唐朝流行骈文、格律诗,对偶常被大量运用于其中。至宋代,属对成为了专门的读写训练方法,并且有了相关教材。“对课”是进行属对练习的一种功课,也大约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纳入语文教学体系的。明清时期是属对教学的繁荣期,不管是在公学还是在私塾,对课都已成为蒙童的必修课程。[[2] 张丹.明清时期属对教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7:17-23.][2]
属对是中国古代文人作诗、作赋、作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所以古人非常重视这个环节,并将其纳入到启蒙教育中去。
“传统的语文教育,在启蒙阶段的集中识字和进一步识字两个教学步骤之后,大致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有的还早些),进入以读写基础训练为主的第二阶段。”[[3]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北京:中华书局,2013:74.][3]这里的“第二阶段”,现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把它称之为“初步的读写训练阶段”。在这个时期,张志公先生对两种方法大为赞扬,这两种方法分别是教学生读诗和让学生练习属对。其中,先生认为“属对”是“更值得注意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史料记载,初步的读写训练主要适用于八九岁至十五六岁的儿童,也就相当于现如今的小学阶段和初中前期。
作者:杨文君